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其他

医生治疗的是患者还是患者的疾病?

18年01月23日 阅读:18004 来源: 杨全玉原创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所以,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


  很多人面对疾病都会有恐惧,可能因人而异。但是考虑到因疾病产生的心理压力,应该是医生要做的工作之一。医生未必能化解这种心理压力,但是可以让患者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医生的尽职尽责,理解和尊重患者,患者就能感受到医生对疾病和对患者的责任心和认真的态度,他的顾虑会少一些,担心就会少一些,就会有更多的信心去战胜和应对疾病。


  患者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医生的身上,他希望医生和自己一样严阵以待,当他感觉到医生的随意和没有用心的时候,会强化他的顾虑,担心,甚至是恐惧。


  患者的有一些恐惧是对疾病本身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客观的分析病情,讲解治疗的方式和治疗的效果,让他知道这种疾病的所有的内容,医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面临的风险,让他在事先对疾病有一个充分的风险的预判。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他的顾虑,正确的面对疾病,而不是过度的担心。


  在工作中我遇到一个患者,在内科住院,一开始诊断为肺炎。治疗前后的CT检查发现病灶略有变化,但是变化不大。从CT上看,符合肺癌的影像学的表现,所以建议临床上查痰。之后确实在痰中检查出了癌细胞。在确诊之后,患者转到了肿瘤医院。但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转院8天之后,患者去世了。


  根据患者的病情,肿瘤并不大,即使任何治疗措施都不用的话,也不至于8天就去世。更何况,在住院期间按照肺炎治疗期间,肿块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单纯病变本身的发展,是不太可能这么快去世的。


  所以,这件事对我的触动比较大。


  辅助诊断技术的进步,很小的疾病都能诊断出来,但是有些疾病,基本上是无解。看到患者面对疾病的无可奈何,那种痛苦和纠结,我不知道医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什么?


  而一旦患者精神崩溃,则会导致上面那个案例的严重后果。确诊之后,几天的时间,人就去世了。所以,技术的进步,诊断出来,告诉他,就是真的对他好吗?诊断不出来,真的就有害吗?我感到了迷茫和困惑:医疗的意义是什么?医疗能够为患者带来什么,是好处,还是坏处?医疗能够到一种什么程度,医疗的作用到底在哪里?对于肿瘤的化疗、放疗是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像癌症这种病,诊断出来和诊断不出来哪一个更有利?诊断出来,对于患者来讲,是好事,还是坏事,诊断不出来,患者是不是就有可能不会这么快去世。但是,如果正确应对,结果会是怎样?


  再就是,治疗的应该是什么,治疗的仅仅是患者的疾病,还是患者本身?医生是否应当关注患者因为疾病带来的内心的冲突、压力、抑郁甚至是绝望呢?


  疾病有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疾病的恐惧。真正击垮一个人的是对疾病的恐惧。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无限的循环往复,无限的放大,可能会击垮一个人。而患者能不能从其中跳出来,能不能中断这种焦虑,如何中断这种焦虑,我不知道。医生是否需要或者应该又或者能否帮助患者从这种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避免出现这种严重的后果呢?


  有人说,这个患者是被自己的恐惧击垮,造成的死亡,和疾病本身没有太多的关系。我当时还不太理解,现在想想,可能真是。如果患者意志力的崩溃,一直沉浸在恐惧之中,这种恐惧和焦虑会持续的增加,恐惧和焦虑无限扩大,它是一个正反馈,越来越恐惧,直到最终将自己压垮。除非患者从这种恐惧和焦虑中跳脱出来。但是这种正反馈又很难阻止,除非你得意识到它,除非有很强的自制力挣脱它。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生理中,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体内常见的正反馈现象:排便,排尿分娩等。


  我觉得正反馈还包括恐惧、担心、忧虑这些负面的情绪,这些负面的情绪被身体所感知,会加重你的这些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就会由一个很小的动因开始,最后可能会脱离这个动因,自发的越来越大。所以,悲伤会更悲伤,恐惧会更恐惧,除非你能从情绪中跳脱出来。当然,很多情况下,人会本能的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只要不去想,这个反馈就会终止。


  作为患者来讲,有些疾病并不严重,但是他陷入恐惧之中而无法自拔。更为可怕的是,每一个的反复恐惧都被无限的放大和增加。有时很小的恐惧就可以引发巨大的恐惧。就像多米诺骨牌,虽然第一块很小,但是它产生的力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快,最后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大如飓风,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除非你从恐惧中跳脱出来,有意识的切断这个循环。但是患者自身很难具备这样的能力,比如前面的案例,8天的时间恐惧杀死了他,而不是他的癌症。


  一旦患者陷入恐惧之中,除非有人将他从中拉出来,否则他会被恐惧击垮。而一旦有一些异常的刺激,崩溃不可避免。而崩溃后的毁灭的本能会让他疯狂,他会无所顾忌。展现出毁灭的本能。而这种对未知的恐惧,每一个人都有的。有的可能多一点,有的可能少点。


  所以,有时候伤害你的,可能不是现状,而是你对现状的反应和应对。这就是,面对相同的世界和困难,有些人自得其乐,有些人愁肠百结。而我们考虑一下,疾病是什么?


  疾病通常是指人体正常形态和功能的偏离。我认为,疾病,说到底是一种客观和主观负面情绪的累积在身体上的表现,它和疾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往往能伤害一个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看法和应对。客观的不利事件或者是身体上客观的疾病,正确的面对,未必对人构成伤害。一个人躯体的疾病可能好治愈,但是心理的疾病却很难治愈。负面的情绪可能因客观或者身体的疾病引起,反过来又会加重疾病。也可能是单纯的负面情绪的积累引发躯体的疾病或者是心理的疾病。


  疾病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躯体存在的客观的疾病,一部分是因疾病而引起的情绪反应。而有一些是没有躯体疾病,只是一些病理的情绪反应和症状,比如精神病,可能没有明显的躯体的疾病,只有精神的主观症状。


  有些人,对待疾病是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的可能只是针对躯体疾病的治疗。但是这种人,往往是少数。大多数的人,在面对疾病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恐惧、不安、无助,有一些人也可能被恐惧击溃。


  而治疗的根本,我认为首先是建立患者的信心和对疾病的正确认知,需要患者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疾病。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治疗需要改变的是患者对待疾病甚至是生活的态度,对疾病的接纳、认识,摆脱负面的情绪,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当患者的身心都得到治疗和疏导,从疾病和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的时候,这时候疾病即使存在,也能将伤害降到最小。人生,本来就是一个逆水行舟,迎难而上的艰难的历程。你是战斗,还是逃跑,不是取决与现状,而是取决于你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对待疾病也是一样,需要的是迎难而上。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所以,我认为,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良好状态。一个人的健康,是对社会和自我的客观认知以及对(不利)现状的正确应对。如果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都能有迎难而上的努力和永不放弃的努力,这个人就是健康的。一个人很难决定客观状况,但是可以决定对客观现状的应对方式。一个对自己躯体疾病持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也可以说他是健康的。一个没有躯体疾病,却是满腹抱怨,自怨自艾的人,也可以说他是不健康的。


  当患者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带来的无助、绝望这些负面的情绪,自己选择向疾病挑战而不是躲避,这时的患者是一个正确的积极的状态,这时的调动全身的力量与疾病斗争,这时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治疗。而达到这样的效果,仅是患者的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得需要医生或者其他人的努力。


  当患者的负面情绪得不到疏导和照顾,负面情绪带来的压力一旦超出患者的承受能力,患者就可能出现绝望和崩溃。而崩溃和绝望的后果是不可控的。人的一生都在和客观的不利局面和负面情绪作斗争,你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战胜主观或者是客观的悲观、失望甚至是绝望,才能生存下去。一旦放弃努力,负面情绪占主导地位,就会出现毁灭倾向,一是对内的自我伤害,一是对外的,对他人的伤害。伤医事件,看似是患者的疯狂和不理性,实际上患者对疾病的过度的恐惧而引发的一种无能为力的绝望,这种绝望,有时会表现为丧失理智的疯狂。


  所以,治疗躯体疾病很重要,但是对负面情绪情绪的认识和面对是更重要的,因为躯体疾病仅限于自身,负面情绪可能波及周围的人,一旦爆发,后果是不可控制的。


  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E.L.Trudeau医师的墓志铭镌刻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Often, To Comfort Always”。用中文描述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对于这句铭言,有不同的理解。我第一次听到是从一个医生那里听到,他引用这句话是想说明医生和患者沟通的重要性。


  但是我觉得他们理解的是沟通只是一个表象。我理解的这句话是“帮助、安慰”也是治疗的手段,甚至大过手术和药物。


  往往,伤害一个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这件事的反应和应对。疾病也是一样,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对疾病的恐惧。所以解除患者因为疾病产生的心理问题才是根本。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亦次之。打垮病人的未必是疾病,而是对疾病的应对。一旦精神崩溃,再好的药物也无济于事。


  符合法律和诊疗规范的医疗行为不被认定为过错。但是,不错,未必就是对。因为医生治疗的不仅仅是患者的疾病,而是患者本身。你得考虑到患者面对疾病的不同选择,你得考虑到患者内心对于疾病的恐惧。伤害一个人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这件事的反应和应对。所以,医生得帮助患者建立起信心,选择一个正确的应对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针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措施。


  所以,作为医生而言,只要是对患者有利,就是应该做的,不仅仅限于法律和规范的要求。理解、安慰、鼓励,法律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这是医学的人文特性所要求的。所以,医疗不是简单的打针吃药,不是简单的手术切除,这只是一方面,甚至是很小的一方面,医疗需要技术,但是医疗更需要爱。


  这就需要医生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自身情况和个体差异,充分沟通,解除患者的恐惧和顾虑,并在医疗规范和法律框架的指导下,协同患者选择一个相对合理的措施,这个相对合理,指的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医生的面对的每一个个体的患者。同样的病症,不同的医生存在不同的建议,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选择,这就是个体差异。


  患者知道了医生能做的是什么,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即使不能治愈,他也能明白医生已经做了一切能做的,他也能明白不利后果是一个客观的情况,也能够正确对待。


  所以,安慰和同理心,是一种人性的传递,让患者体会到理解和尊重,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在医疗服务中重视语言(我认为是安慰、鼓励,同理心)的作用,也正说明了医学是一门人文科学。抽去医学的人文性,就抛弃了医学的本质属性。


  《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二条不仅规定了医师在职业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而却规定医师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执业医师法》是把职业道德上升到了法律层面,违反职业道德的不再局限于道德层面,职业道德不是自己可以按照的主观认为可以遵守、可以遵守,而是法律规定必须遵守。


  事实上,我们的古人的《大医精诚》更加明确的说明对患者的尊重和同理心是做一个医生的首要任务之一,所谓重中之重。所以,医生不仅是治疗患者的疾病,还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从根本上理解和尊重患者,设身处地的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试着理解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感受,努力化解,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虑疾病的治疗。


  《大医精诚》(节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医生治疗的是患者的疾病,更是治疗患者本身。我们应当从纠纷中发现改进的契机,而不应该只是看成患者的无理取闹。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纠纷,尊重患者、敬畏生命,提高诊疗水平,成为大医精诚中的“大医”,才能彻底的改变目前的医疗现状。


  当然,我们现在很难要求医生去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不是哪一个医生的问题。而是目前人们对疾病认知的问题,以及患者自己努力的问题。


  就像《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写的一样:“农夫为他的植物做了许多事情,结果是这些植物必须自己努力才能长大。老师用尽了方法来教学生,但是必须学生自己努力学习才能学好。而医生努力为病人做了许多事,但最终的结论是病人必须自己努力才能好起来,变得健康起来。”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凯利﹒麦格尼格尔)一书中讲到:“压力引起恐惧反应,也能引起挑战反应。就看你如何去选择。有恐惧倾向的人,血管是收缩的,引起的反应对身体本身是有伤害的,引发的是或战或逃反应。挑战反应中血管是松弛的,它能使心脏泵出更多的血液,提供更多的能力”。


  当治疗方式相同的情况下,患者的心态,是能接受现状,采取更好的应对方式,还是拒绝现状,让恐惧支配自己,用害怕、生气,甚至采取愤怒的应对方式,将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患者选择挑战反应,可以调动身体的能量,建立信心,更能对疾病采取一个正确的应对方式。


  外因虽然是疾病发展变化的条件,但是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治疗的效果不仅仅是决定于药物和手术刀,还包括医生的支持和理解,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患者面对疾病的态度。只有患者自己建立起信心,采取正确积极面对疾病的方式,才能让自己好起来。面对疾病,医生和患者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只有两者亲密无间,共同努力,才能战胜敌人,而一旦兄弟阋于墙,则无法外御其侮。


  (节选自医《患关系的密码-“医疗+法律”思维解决医疗纠纷之道》第十四章第二节)第二节  医生治疗的是患者而不仅仅是患者的疾病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666阅读

医院康复转型引领全科崛起: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杨朋杰 时间:2024-04-19 15:30:00 文章来源:原创

692阅读

2024年还能做百度SEO吗?是否要坚持还是转行?

作者:曾庆平 时间:2024-04-19 15:24:46 文章来源:原创

666阅读

看国家医保局的“自媒体风”,是一种新型调研方法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4-19 11:10:21 文章来源:原创

640阅读

专科医院发展为大型医疗集团:标准化的关键作用

作者:李钊 时间:2024-04-19 11:05:07 文章来源:首发

922阅读

医美IP的困局

作者:梅曦 时间:2024-04-18 17:36:21 文章来源:转载

811阅读

医疗大模型,巨头们的新赛场

作者:刘旷 时间:2024-04-18 17:33:48 文章来源:原创

简介
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系,关注医疗安全管理与医疗纠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