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医院管理

如何做好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

18年09月11日 阅读:26136 来源: 陈昕禹转载

  如何入院、抢救、将危重患者安全转运到相应科室、带其去往辅助科室进行辅助检查是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操作不当既影响患者救治,还可能发生法律纠纷,因此一定要加以重视。


  急危重患者进入医院时需要得到及时的救治和监护,多数情况下要住院或手术治疗。因此,如何入院、抢救、将患者安全转运到相应科室、带患者送往辅助科室进行辅助检查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此环节操作不当,不但影响危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还可能发生意外和死亡,既影响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医患关系,还可以产生法律纠纷。


  如何做好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


  一般情况下,危重患者在病房内可以行床旁B超、X线检查,但为进一步诊治,有些需要院内行CT、MRI或介入治疗。虽然途中时间短暂, 但由于病情危重及治疗环境的变化,往往都会增加检查的风险,影响呼吸、循环的稳定,导致低血压、低氧血症、心跳、呼吸骤停等。危重患者转运安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内容,2015年“患者转运”已被列为美国医疗机构关注的10大患者安全问题之一。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涉及病情、设备、转运人员等多个环节,转运风险普遍存在,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危险。


  院内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


  Voigt等[1]报道:高达44%危重患者需要外出检查或特殊治疗。其中约45%的患者有2次以上转运经历,最常见的是CT检查,约一半以上。其次分别为手术室、心血管造影、MRI等其他检查。由于设备、转运人员、转运类型、危重患者样本量、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和不良事件定义的差异,致使各研究结果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差较大。据文献报道[2,3],近10年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2.2%~67.9%。Papson等[2]研究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设备、病情、转运人员等密切相关。Mazza等[4]和Schwebel等[5]仅分析了病情变化状况,得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4%和37.4%。Gillman等[3]研究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认为与经验丰富的医师和麻醉师护送有关。


  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因素


  Fanara等[6]在指南中将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分为与设备、人员、组织及病情4个方面,其中转运人员和设备作为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已被学者们普遍认可,而病情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还存在较大争议。


  1、病情与设备


  Damm等[7]报道转运中22%的不良事件与便携式呼吸机不适宜的警报及通电、通气故障有关。使用这些设备时,如果转运人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能准确的设置,会明显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Papson等[2]认为设备问题是轻微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一半以上与通气设备及气道管理有关。Fanara等[6]在指南中将静脉通道的数量、通气设置的改变等作为与设备相关的常见风险因素。


  2、人员


  Gillman等[3]和Kue等[8]报道危重患者转运由专业团队陪同会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经验的转运人员能有效防范与设备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 因为他们更熟悉设备的使用、更好地预测设备中潜在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处理[9]。Day[10]提出与转运人员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不适当的培训、监护和沟通,转运前对患者的信息了解越多、准备越齐全,会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9]。因此,转运人员是控制危重患者转运风险,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3、组织因素


  目前危重患者转运各环节的组织协调情况与不良事件的直接关联性还有待考究,但转运中良好的组织协调性是减少等待时间和转运时间的重要部分[11],提高转运效率,对危重患者的成功救治和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12]。吴国庆等[13]提出,规范安全的转运流程是提高危重患者转运安全的第一步,使转运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促进各环节协调有序地进行,从而减少转运中的护理缺陷。


  经验谈


  在临床,转运病人十分常见,小到普通住院患者到门诊辅助科室的检查、急诊患者由急诊室转入病房,大到手术患者、ICU患者转入病房,甚至急危重症患者的科室转运,患者的转运工作每天都会发生,但随之而来的突发状况也总是频发。在笔者记忆中,工作中遇到过此类突发事件及不良事件包括:转运中发生患者导管脱落、转运至错误科室、转运途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最印象深刻的为鼻咽癌大出血患者在紧急送往手术室手术途中发生血液呛入气道引起窒息;气道异物患者转运时氧饱和度极速下降。如何保障患者转运安全成为了临床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转运前患者的准备


  1、责任护士应评估患者的焦虑及疼痛程度,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2、为防止患者发生气管插管移位,对于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应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必要时加固原有的固定以防运送过程中不慎将插管滑脱。对于脑外伤需转运的患者,转运前应尽量去除增加颅内压的因素。转运前吸净痰液,控制烦躁,转运中给予抬高床头、妥善约束等。


  3、对于昏迷患者应确保气道通畅,备口咽通气管及人工呼吸皮囊,携带气管插管用物。


  4、在转运前应确保患者的异常血气、化验已得到处理。如严重的酸中毒未能纠正,会影响到转运过程中的通气。


  5、一些紧急情况如患者需气管插管,存在气胸等,应先处置后再转运。


  6、失血患者应有两路以上静脉留置通路。如有配血,可先提取备用。


  7、评估静脉用药,保证运送过程中有足够的备药。


  8、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检查各连接处是否紧密。将有创测压通路置于显眼处,以显著标记标明血管活性药物。


  9、尽量以整床转运,以避免多次搬动造成管道脱开等。


  10、转运仪器需固定在转运床上。


  11、转运前对原发疾病需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必须控制其原发病发作并预防复发。如颅内高压患者需经适当处理使颅内压降至正常水平后方能转运;肠梗阻和机械通气的患者需要安置鼻胃管;转运时间较长或使用利尿剂的患者,转运前需要安置尿管等。


  12、检查各引流管、胸管、胃管等固定情况,清空尿袋。


  13、记录转运前生命体征,以与转运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对照。


  转运的监测及治疗


  1、转运期间的监测治疗水平应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尽可能降低转运过程对患者原有监测治疗的影响,转运过程中不应随意改变已有的监测治疗措施。


  2、护送人员必须记录转运途中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监测指标、接受的治疗、突发事件及处理措施等,并记入病历。应为接收方提供相关记录, 力争做到转运前后监测治疗的无缝衔接。


  3、重症患者转运时必须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及呼吸频率。因肢体活动影响无创血压的准确性,条件许可尽可能使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如病情需要,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治疗,并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血管活性药物。


  4、由于转运期间不能测量肺动脉楔压及心排血量,要求能在监护仪上持续显示肺动脉波形,否则需将肺动脉导管退至右心房或上腔静脉内。


  5、机械通气患者需要记录气道插管深度,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气道压力、吸呼比,氧气供应情况等,有条件可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频繁躁动者,可适当应用镇痛、镇静剂,但应尽可能保留其自主呼吸。


  6、转运途中应将患者妥善固定,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特别注意防止气管插管的移位或脱出、静脉通道的堵塞和滑脱等。


  7、部分特殊患者可能需要监测颅内压。


  患者科室转运交接流程


  病情评估、填写护理记录单


  ↓


  病人准备


  (解释转运目的、核对手腕识别带、导管妥善固定、皮肤清洁、合适体位)


  ↓


  通知接收科室和患者家属,整理好病史资料、病人药物、物品等、确认电梯


  ↓


  根据病情备好氧气袋,简易呼吸器,血氧饱和度仪等监测及抢救设备、抢救药物,保持静脉通路等各种导管固定通畅


  ↓


  由医护人员护送至接收科室(途中密切观察病人病情)


  ↓


  与接收科室护士一起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妥善安置病人


  ↓


  床旁交接病人病情、导管、皮肤等情况,并作好药物、物品交接


  ↓


  接收科室护士查看病人情况,核对病史资料、药物、物品等;更正腕带上科室信息,核对后替患者更换腕带


  ↓


  填写护理记录单


  来源:笔尖上的萍儿 作者:张萍


  参考文献:


  [1]Voigt LP,Pastores SM,Raoof ND,et a1.Review of a large clinical series: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outcomes,timing,and patterns[J].J Intensive Care Med,2009, 24(2):10-115.


  [2] Papson JP,Russell KL,Taylor DM.Unexpected events during the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Acad Emerg Med,2007,14(6):574—547.


  [3] Gillman L,Leslie G,Willianls T,et a1.Adverse events experienced while transferring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from the emergeney department to the intensive vale unit[J].Emerg Med J, 2006,23(11):858-861.


  [4] Mazza BF,Amaral JL,Rosseti H,et a1.Safety in intrahospital transportation:evaluation of respiratory and hemodynamic parameter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Sao Paulo Med,2008, 126(6):319-322.


  [5]Schwebel C,Clec'h C,Magne S,et a1.Safety of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in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J].Crit Care Med,2013,41(8):1919-1928


  [6] Fanara B,Manzon C,Barbot O,et a1.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 2010,14(3):87-97.


  [7] Damm C,Vandelet P,Petit J,et a1.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Ann Fr Anesth Reanim,2005,24(1):24-30.


  [8] Kue R,Brown P,Ness C,et at.Adverse clinical events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by a specialized team:a preliminary report[J].Am J Crit Care,2011,20(2):153-161.


  [9]Blakeman TC,Branson RD.Inter-and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y ill[J].Respir Care,2013,58(6):1008-1023.


  [10]Day D.Keeping patients safe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J].Crit Care Nurse,2010,30(4):18-32.


  [11] Beckmann U,Gillies DM,Berenholtz SM,et a1.Incidents relating to the intrahospital transf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n analysis of the reports submitted to the Australian incident monitoring study in intensive care[J].Intensive Care Med, 2004,30(8):1579-1585.


  [12]王斌,刘婷.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无缝隙交接[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46-247.


  [13]吴国庆,韦梅,夏敏,等.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682-684.


本文由(陈昕禹)转载自: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B3q0Oa-XScZgaiSgwitzRQ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667阅读

DRG/DIP付费下如何开展医疗盈亏数据分析?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4-04-25 10:41:12 文章来源:原创

674阅读

信息不畅通和人治管理成为大型集团管理的灾难

作者:李钊 时间:2024-04-25 10:22:08 文章来源:首发

1474阅读

县域医共体绩效薪酬体系重塑

作者:徐毓才 时间:2024-04-24 17:35:24 文章来源:原创

1433阅读

民营医院降本增效之路:警惕“五大陷阱”,掌握“真攻略”精髓

作者:杨朋杰 时间:2024-04-24 11:05:33 文章来源:原创

1413阅读

每一位离职的员工都是企业的损失

作者:李钊 时间:2024-04-24 10:55:38 文章来源:首发

2040阅读

管理落后成为限制民营医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钊 时间:2024-04-23 17:25:55 文章来源:首发

简介
现任某医院主任医师,产科主任。从事妇产科工作10余年,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