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其他

如何预防家庭内部的“医疗纠纷”

18年09月25日 阅读:7338 来源: 曾思远转载

  医事如天,逢亲则乱。


  在现下的形势里去看病,有点像饥肠辘辘时满大街地找饭馆---去大饭店嫌太贵,去小馆子又怕挨宰,还要时不时地担心一下地沟油苏丹红什么的。所以,整个求医的过程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需要各种协商的,搞不好就容易发生内部矛盾。


  这里给大伙儿把常见的几个问题简单梳理一下,以备不时之需。


  1.拒绝治疗


  这种情况多半会出在老人身上。查出病来不肯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于治疗和预后的恐惧;二是怕给孩子们添麻烦。


  关于第二个问题,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把老人狠狠地“骂”一顿。在疾病面前,富于责任的感情表达是很容易被接受的,这种表达可以不太拘泥于形式,最直接的常常效果最好。所以这个问题应该不难解决---如果真想解决的话。


  第一个问题就不是家人可以搞定的了,一般需要借助医生的力量。毕竟绝大多数人都不懂医,得了病之后他们只知道恐惧,但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家人的劝慰虽然富有亲情,但显然缺乏权威性。


  建议找医生去做这项工作,医生的话会更有分量,自然也更有效果。


  2.该去哪儿看病


  由于国内医疗资源的区域差别巨大,该去哪里看病常常是个很让人纠结问题。一般来说,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市一级的医院就可以处理得很好,疑难复杂的情况才需要转至上级医院处理。详见拙作《一个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例,告诉你啥时候该去“大医院”。》


  但这个规律经常会被打破,有些人是因为对当地医院格外地不放心,有些则是格外地有钱。总之,一有问题就往大医院跑的现象在国内十分普遍。


  由于治病不比买东西,没有可重复性,所以不管在哪儿看病,也建议多看几个相关的科室、多听听专家们的意见之后再做决定。现在虽说各行各业都还是好人占多数,但人渣也不少。


  3.要不要隐瞒病情


  一般来说,不要隐瞒病情。


  患者不了解病情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难以积极配合治疗,更重要的是还会让患者陷入无穷无尽的恐慌之中。你可以试想一下:家里其他人都神神鬼鬼地拿着病历资料东跑西跑地去求医,转过头来跟病人说“没啥事”,这吓不吓人?


  更重要的是,在了解自我状况的方面没有哪个病人是傻子,你轻易是不容易瞒得过去的。我见过的最常见的情况是:病人啥都知道,但是在家人面前还装着啥都不知道;而家人则会仿佛做了一件大好事,时时还要四方打招呼以免谎言被戳穿。


  这说起来很感人,其实毫无必要。求生的本能会使病人的承受能力比你想象中的要强大得多,大家共同面对困难的状态则会使这种能力更加强大。


  当然,不隐瞒病情也不等于啥都可以说,向病人介绍病情的主要目的是让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鼓起战胜疾病的斗志。这项工作也应该由医生来完成,不过最好找一个资深的医生介绍病情:资深让人觉得可靠,医生的身份则会让病人觉得真实。


  4.如何处理医生间的不同意见


  同样一个肿瘤,肿瘤科医生让你化疗,外科医生让你手术,放疗科医生让你放疗,这时该怎么办?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现在网上有很多医疗咨询类的机构,有免费的,也有付费的,可以找几家信誉度比较好的机构咨询一下。当你的下一步治疗与咨询医生的切身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时候,你显然更容易听到真话。


  切记不要凭着自己的一点粗浅的医学知识就妄下结论,更不要因为医生之间的不同意见使得家人之间发生争执。多问、多听、多看,然后再做决定。毕竟多数人都是不懂医的,盲人摸象式的决心只会带来更大的分歧和矛盾。


  5.中医与西医之争


  中医与西医之争也就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分歧。这个争议不仅在家庭里有,在医学界里的更加激烈,不过两者间的内涵有很大不同。


  在家庭内部多半是纠结于谁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医学界的此类争议就复杂得多了。虽然争议的根本出发点是两类医学的从业者都需要生存,但表现出来的内容却都是希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多做贡献。并且,这种做“贡献”的意愿非常强烈,经常会吵得翻天覆地。


  你想,专业人士都吵不清楚的事情,家庭内部如何能够解决呢?


  客观地说,两类医学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在业内有句很接地气的“名言”可以大致说明这一点:如果中医让你去看西医,这说明你可能摊上事儿了;如果西医建议你去看中医,这说明你可能摊上大事儿了。


  其实无论看中医还是西医,比较理性办法依然是多看几个专家,听听大家的意见。如果专家们的意见都五花八门、给出的办法或者开出的方子都形形色色地难以统一,那就别去试了,肯定不靠谱。


  6.合理配置经济和人力资源


  看病时最费的不是脑子,而是金钱和时间;最容易导致家庭内部出现严重矛盾的也不是治病的方向性问题,而是谁花钱谁出力之类的事。


  现代医学产生了大量的治病的方法,但在推动医学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昂贵的费用。由于国家的医保支持力度有限,国人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意识又不强,这就好比开车没买车险,一遇上大病几乎就意味着破产。


  解决此类问题除了家人之间要加强沟通、理性选择治疗之外,通过买保险来增加经济上的抗打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买健康类保险的原则也像买车险一样,单纯保障疾病就好,不需要添加投资理财之类的乱七八糟的附加功能---算来算去一般都是亏。在风险较高的手术或者操作之前,也可以买保险---这就有点像航空险,虽然花钱不多,但关键时候会发挥巨大作用。


  治病时遇上人财两空的事虽然很痛苦,但没钱看病则会让人陷入绝望。


  7.是坚持还是放弃?


  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也是亲情与理性交锋最为激烈的节点。由于涉及的因素太多,这里没法给出一个精确的答案,但有两点需要提醒一下大家:


  第一、要多参考医生的意见,盲目的坚持不仅意味着巨大的经济负担,也意味着煎熬和痛苦。另外,不要太相信会出现“奇迹”,那毕竟是很罕见的。真正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查体之类的保健措施,不是医学奇迹。


  第二、即便家庭成员里有学医的人,也一定要参照“外面”的医生的意见,不要全部都自己拿主意。否则一旦有事,这位医生成员就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到时候你说也说不清,道也道不明。


  在亲情面前,业余与专业之间的鸿沟其实并不宽,随随便便就可以迈过去。


  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十年前,父亲在家乡的医院里放置心脏起搏器。手术很顺利,皮肤切口一共缝了四针,恢复得也很好。


  那时我已经是一个比较合格的胸外科医生了,晋升了高级职称,也带了不少学生,为了父亲的病专程请假回家陪护。


  大概是术后第四天的时候,我告诉母亲和姐姐:父亲可以出院了,剩下的拆线之类的小事在院外就可以解决。


  “还是问问医生吧,咱们不懂。”她们面带微笑地回答我,丝毫没觉得哪里有什么不对劲。


  原创: 医林百晓生


本文由(曾思远)转载自: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CJw4Ex5HjU_yASqX2CbbzQ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861阅读

医院康复转型引领全科崛起: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杨朋杰 时间:2024-04-19 15:30:00 文章来源:原创

932阅读

2024年还能做百度SEO吗?是否要坚持还是转行?

作者:曾庆平 时间:2024-04-19 15:24:46 文章来源:原创

863阅读

看国家医保局的“自媒体风”,是一种新型调研方法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4-19 11:10:21 文章来源:原创

764阅读

专科医院发展为大型医疗集团:标准化的关键作用

作者:李钊 时间:2024-04-19 11:05:07 文章来源:首发

1024阅读

医美IP的困局

作者:梅曦 时间:2024-04-18 17:36:21 文章来源:转载

914阅读

医疗大模型,巨头们的新赛场

作者:刘旷 时间:2024-04-18 17:33:48 文章来源:原创

简介
1967年9月生,医学博士。从事医生行业十余年,现任某民营医院儿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