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医院服务

经验之谈:医患沟通,绝对不是简单的说话!

20年08月10日 阅读:11201 来源: 陈昕禹转载

  导读


  如何有效与人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很多人急于求解的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尹梅教授从沟通的三个层次、学会聆听、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等方面,生动阐述了沟通的艺术技巧,解析了沟通对人际交往和医患关系带来的影响。


  沟通是简单的说话吗?不是。


  沟通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场合,一个人把他的想法告诉对方的过程,这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过程。沟通讲究技巧、水平和能力。沟通的境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沟而不通、沟而能通、不沟而通,后者自然是沟通的最高境界了。


  沟通的密码可以用11个字概括:把握人心、掌握人性、同理心。


  我们经常说:人心所想,人性需求。假如能时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善于把握沟通的主动性和技巧,再配合诚恳的态度和精当的诉求,相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好医生在第一次和病人接触时,就会带给病人一种感觉——“我的痛苦减轻了,我对治愈疾病有信心了”


  年轻的实习医生少不了在临床上和病人接触、交流,但很多病人都不愿意让他们查体。我教过的一个神经内科硕士生到病房后,要给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检查身体,他俯下身子温和地对老人说:“大爷,我是这家医院的研究生,今天由我给您查体,这项工作我已经实习了一段时间了,请您相信我、配合我,您愿意吗?”老人慈爱地点点头,说道:“查吧,孩子。”这里,有比谈话技巧更重要的一个东西,那就是态度。当一个人想做成某件事的时候,他会想方法;若他不想做一件事,他就会找借口。这名学生态度诚恳,他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说清楚了自己的目的和请求,这时病人一般是不好意思拒绝的。


  巴金老人说过一句话:“我要想得到别人的心,我先捧出自己的心。”真诚是最容易感动人的,小的善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我去医院调研时遇到这样一幕:一个年轻的小护士发现有位住院的老先生嘴唇脱皮很厉害,就从家里拿了点香油,蘸着棉签给老人一点一点地润湿。护士的举动就把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好的医生在和病人第一次接触时,就能建立起非常重要的心理治疗关系。在第一次接触时,病人若能感受到医生的尊重、温暖、倾听,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宽慰。医患之间讲究一个“信”字,这一个“信”就是让病人相信医生说的话。病人第一次和医生对话时,他恐怕无从知道医生的技术水平有多么优良,但是他能够在瞬间感受到医生的服务态度,感受到医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所以我们说,好医生在第一次和病人接触时,就会带给病人一种感觉——“我的痛苦减轻了,我对治愈疾病有信心了”。现在,临床上特别重视首诊效应,这也对医生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好的医生应该懂一点心理学,应该了解病人的状态,更应了解他们的心思。


  好的医生应该懂一点心理学,应该了解病人的状态,更应了解他们的心思。


  医患双方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如果二者不能和谐、融洽地理解和沟通,而是相互对立,那将是非常可怕的现象


  大家知道,医患关系是非常特殊的人际关系,它的特殊是因为医生职业的专业性。医患双方的需求不同,医生寻求的是实现自我价值,而病人渴望的是尊重、关心和爱。但医患双方有一个汇聚点,就是医生在帮助病人治愈疾病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医患双方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他们需要面对的共同敌人就是疾病。如果二者不能和谐、融洽地理解和沟通,那将是非常可怕的现象。从行业的角度看,医生在作出任何诊疗选择的同时,必须对病人的生存状况和尊严、心理给予更多的思考与关注。这就要求医生必须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精神,并通过良好的沟通化解一切潜在的矛盾和纠纷。


  和疾病打交道需要科学技术,和人打交道需要人文智慧和职业操守。从医生一方而言,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有三点,即医德素质、技术水平和心理状态,而核心因素是技术水平。因为病人来医院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治疗疾病,如果医生把他的病治愈了,那么对病人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这时医患关系就容易和谐。在很多医患纠纷案例中,病人都在抱怨医生非但没有治好病,而且态度还不好。由此不难看出,如果医生治好了病,那么病人对医生态度的要求就可能相对低一点;但是病没治好,态度还欠佳,就有可能引发病人的不满。作为医生,如果你没有好的技术,你起码要有好的态度。我们经常说“能力不足态度补”,就是这个意思。


  医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了他对病人的态度。有的医生认为,病人不懂医学,有些内容解释不明白,病人听医生的就可以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医患关系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叫主动-被动型,即医生告诉病人该干什么,病人被动地去服从。这种模式不能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仅适用于一些主观意识不清晰或者自我支配能力较差的病人,例如婴幼儿、精神病病人、休克病人。第二种模式叫指导合作型,即医生指导病人怎么做,病人会配合完成。这种模式在急诊病人中经常使用。第三种模式叫共同参与型,就是医生和病人相互配合,这是我们倡导并追求的。在这种模式里,可以看到病人明显变得更加主动。但现实中,目前这种模式还只见于两类病人:一类是长期的慢性病病人;另一类就是病人本身是一个医务工作者,他可以和他的医生去探讨。在倡导这种模式的过程中,医生的心理状态格外重要,他要清楚怎样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病人,让病人成为自己健康的主宰者。


  医生对病人的管理是短暂的,而病人对自己健康的管理却是终生的。目前很多医院都在积极尝试“主动还权给患者,共担医疗风险”,目的就是把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做到最大化。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让病人明确怎么做对他最有利,以病人为中心进行有效的交流是为了更好地治愈疾病。交流的内容可以涉及医疗知识、医学教育,也可以扩展到人文关怀,包括对病人的心理安慰、劝导、鼓励。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如果你掌握了我所掌握的所有信息,你会完全同意我的观点。”这句话用在知情同意里也是完全可行的。很多医生也有这样的理解:“病人不了解病情,不清楚疾病发展的过程,所以他不同意我作出的决定。”如果我们能把相关治疗信息明白地告诉病人,让他掌握的信息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就会赞同我们的观点,会积极地去配合。


  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医生和患者接触多了以后,他就会知道什么样的沟通最有效


  对医患沟通技能方面的要求,实际上是围绕着医学知识、宽容、阅历、语言、礼仪、人文这六点展开的。


  医学知识是最基本的保证,很多医生会用最简单的图让病人知道这个手术要怎么做,要完成到哪一步。这些都必须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做基础。


  医生在注重沟通和施与的同时,还要懂得得理饶人,这在人际交往中尤为珍贵。当你有理时还能宽待、包容别人,这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医生,更要学会善待病人,宽容病人。我曾经陪一位要好的同事去看病,他是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了手术和放化疗,病情逐渐加重,西医已经没有什么好办法了,他就找到一位小有名气的中医。我先给大家还原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


  “大夫,像我这样的病,你以前治好过吗?”


  “有治好的呀,关键是你得配合,你配合了,治愈的可能性就大。”


  “配合没问题,关键你得有本事,要是你的技术不行,我再配合你也不行。”


  “你说得很对,我一定好好把我的技术用在你的病上,减轻你的痛苦。”


  “大夫,你有几成把握?”


  “我当然不能说有几成把握,但是我会尽力,你要是实在信不过我,你可以找别人。”


  “我要是能找到别人,干吗到这里找你?”


  在旁边听着他们的对话,我都觉得脸上挂不住,心想我同事说话怎么能这么冲呢?后来我私下给那位医生打电话,跟他解释道歉。那位医生却说:“没关系,他是恶性肿瘤患者,我理解他求生的欲望。人家都已经病成那样了,我还有啥理好挑的。”遇到这样的人和事,需要医生胸怀博大。


  阅历会让医生知道跟不同的病人怎样去交流。我们常说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医生和患者接触多了以后,他就会知道对什么样的病人用什么样的沟通方法最有效。在与病人的交流中,礼仪也十分重要。一个细微的动作,包括你的服饰、你的手势都可以传递礼仪,其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尊重。而人文技能、人文关怀也会通过医患沟通慢慢渗入其中,会给病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坚信这个医生是真心地关注他。


  医患之间的沟通是有技巧的。医生要学会认真地听病人说,聆听很重要。除了会听以外,医生还要会问,注意问的角度和方法。巧问加聆听才是沟通最有效的方法。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放式提问,例如医生问病人“今天感觉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病人会觉得说起来很畅快,他想说的话都可以说。但不足的是病人表述的时候容易说很多,停不下来。一种是限制式提问,它可以快速地收集信息,但问题的答案常常就在是和否之间,病人觉得想说的话没有说完,表达起来不畅快。在临床上,我们要把限制性提问和开放性提问结合起来使用,单独采用任何一种方式都不够完美。


  病人若能感受到医生的尊重、温暖、倾听,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宽慰。医患之间讲究一个“信”字,这个“信”就是让病人相信医生说的话。


  人文关怀在临床实践中是通过沟通、协助、尊重、教育这八个字表现出来的


  医术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医学技术,一方面是医学艺术。医学技术顾名思义,即检查病人、治疗病人、解决病人疾病应有的技术手段;而医学艺术则涵盖了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还有一种分类,把医学技术叫专业技能,把医学艺术叫非专业技能。这就好像人的两条腿,如果其中一条腿短,只靠一条腿走路,虽然开始时可能显示不出来差距,但走得越远,你就会觉得越吃力,缺乏可持续的力量。


  医学人文关怀是维系医生和病人关系的“润滑剂”。人文关怀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和服务外,还要让他们感受到精神和情感的关怀。怎样把人文关怀传递给病人呢?我们倡导了一个观念,即治疗就是关怀,关怀也是治疗的一部分。医生有两只手,一只手紧握着科学精神,一只手托举着人文精神,他展示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技术,同时还有他的人格魅力,包括他的品格和修养。


  人文关怀在临床实践中是通过沟通、协助、尊重、教育这八个字表现出来的。说到沟通,其实医生和病人之间无时无刻不在沟通。现在,很多医院是这样做的——病人刚一入院,首先要和他们做一次沟通,也有人把它叫做入院后的第一次沟通或者宣教,即要跟病人介绍一下医院,做科普教育;第二次沟通常常是在病人需要做有创伤性检查的时候;第三次就是在病人手术前,签手术知情同意书,这时也要做一个重要的沟通;在治疗阶段还随时会有小的沟通;病人出院前还要做一个沟通。现在很多医院又多了一个沟通,就是病人离开医院3~6个月后,再和病人做一个沟通,主要沟通两个内容,第一是病人出院后回到家中的状态怎么样,还需不需要再回来做进一步的诊治;第二个是当病人回到家里后,他回想起住院的经历时,觉得医院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完善。


  关于协助,所有的病人在住院期间,医生和护士都在协助他们战胜疾病。现在很多地方有义工、助工引导病人做相关的检查,替他们去取化验单,替他们去送检查物,如血液、尿液等,这些都是协助病人的表现。再来看尊重,它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尊重病人的人格,二是尊重病人的习俗,三就是尊重病人自身,对他的病情及表现出来的状况给予尊重。


  最后谈一谈教育,缩短医患间距离最好的途径就是给予病人健康教育,而这种教育不仅仅是让他在医院中能够得到帮助,同时使其出院以后还会有所受益。


  病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将生命交到医生手上,医生的每一点努力对病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是所有职业当中最无法速成的职业,因为它需要知识的累积过程,也是压力最大的职业,更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


  好医生是什么样的?好医生最重要是要有责任感和爱心。如果他不爱他的职业、不爱他的学生、不爱他的病人,他是没办法做一个好医生的。大家知道医学界的泰斗裘法祖教授,他在2008年就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对学生的热爱、对病人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医学界的学子们。他对学生们的要求是,做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必须要“三会”,要会说、会写、会做。上台得做一个好手术,查房得说出一套好道理,著书立传得留下来一些好文字。作为一名医生,仁爱之心和肩负的责任乃重中之重。裘老曾说:“一个病人在被麻醉的状态下把他的生命交给你,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我们要像背他们过河一样,把他们一个一个地从河的这边背到河的那一边。”这位医学大家已经把责任、使命完全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裘老是2008年6月14日去世的,而当年5月汶川地震后,他还在参与会诊。一个年轻的生命因外伤要截肢的时候,他一再地说:“我们要慎重,我们要再慎重,这条腿对这个孩子的未来太重要了,我们看看有没有一点点的可能保住这条腿。”医生的每一点努力对病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医生们请记住这样一句话——“我们不但要治愈他的病,还要让他活得有质量,这是最重要的。”


  医学发展到今天,还有很多疾病是医学界无法预知或者治愈的,这也是医学科技在今天仍会面临的无奈。可有的时候病人并不理解,他们经常会跟医生说一句话:“病总是可以治的呀。”医生应当向病人解释,即使医学进步了,但确实还有一些病是我们不知晓、无法降伏的,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医生在这些疾病面前就无能为力呢?不是的,医生至少可以在所有不好的答案中找出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答案。也有病人指责医生说:“你们不是白衣天使吗?你怎么不管病人的死活呢?”我们应当宽慰病人:“医生和病人是平等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一起来想办法,渡过难关。”一个好医生要胆识和审慎兼备。


  我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好医生队伍中的一员,不仅仅是让你自己向前,还能够率先垂范,带领着你的团队往前走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我们却可以在一个团队里通过互相补充、互相弥补让团队更完美。医学研究很多时候都要依靠团队作战,一台手术需要主刀、一助、二助、器械护士、麻醉师等。建立高效团队,首先要有一个凝聚人心和具有使命感的目标。我们现在说到目标时经常用另外一个词来代替,那就是愿景。什么叫愿景?用我美好的语言在你的心里勾勒出一个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为这个图画奋斗。其次,我们要有能力找到人才,这些人才在组织内部能完成协作和使命。在团队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位置找准了、做好了,这个团队就会变得很强大。


  大雁在飞行时是排成人字形的,人字飞行比一只雁单独飞要节省力气,它靠着浮力可以飞得很快,所以大雁是特别懂得团队概念的。还要说到一点,在大雁的这个团队中,从后面发出的声音永远是鼓励的声音,而不是吁声,都是鼓励说“飞得真好,飞得真高,你飞得太好了”。所以,这就是团队互相鼓励带来的一种默契和力量。在我们的团队中,互相激励极其重要,切忌互相埋怨,做错了一点事情是难免的,我们吸取教训,不让这个问题再发生,这是最关键的。


  在团队中,温差效应很重要。什么叫温差效应?我们在面前放三盆水,一盆水40℃,一盆水30℃,一盆水20℃。你把左手放在40℃的水里,5分钟后拿出来再放到30℃的水里,会觉得凉。但是你把右手放到20℃的水里,5分钟以后拿出来也放到30℃的水里,会觉得热。同样都是30℃的水,为什么一个热一个凉呢?这是因为一个是从40℃下来了,一个是从20℃上去了,虽然都是30℃的水,但是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现代医院管理推崇的是感动式服务,即“你想到了,我做到了,你会满意;你没有想到,我还做到了,你会感动”,有超出你想象之外的服务就叫感动式服务。我们必须对病人提供感动式服务。病人想到了,我做到了;病人没有想到,我还做到了,病人就特别感动,这样我们就可以用高品质的服务换来忠诚的病人。病人一有病就愿意来我们这儿,不但他来,还给我们做宣传:“去这家医院吧,那里的大夫太好了。”这就是感动式服务带来的效益。


  人是有潜能的,人也是有惰性的,我们一方面追求发展,一方面又安于现状,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逼”。在锻炼中、工作中,逐渐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到极致,这样我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强,能力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如果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那么这个团队的力量就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好医生队伍中的一员,不仅仅是让你自己向前,还能够率先垂范,带领着你的团队往前走。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一个国际会议中曾引用了一句非洲谚语,她说:“如果你想走得快,你就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要大家一起走。”虽然大家一起走,有走得快、有走得慢,但只要我们有包容胸怀,有团队精神,我们就可以走得更远。


  来源:健康报


本文由(陈昕禹)转载自: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CntbEkUYhVeB3M1gESnaKA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2095阅读

医美服务的真相

作者:凌晓 时间:2024-04-09 17:32:17 文章来源:转载

2097阅读

构建全面优化的院后健康管理体系,以强化患者满意度与康复成效

作者:杨朋杰 时间:2024-04-08 11:16:27 文章来源:原创

2394阅读

创新医疗随访服务模式:深入探索优化患者体验的新路径

作者:杨朋杰 时间:2024-04-03 17:22:00 文章来源:原创

2527阅读

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随访体系:提升患者体验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杨朋杰 时间:2024-04-03 11:14:39 文章来源:原创

2553阅读

打造人性化服务:健康管理中心如何提升院中患者满意度

作者:杨朋杰 时间:2024-04-03 10:23:26 文章来源:原创

3129阅读

院前资源无人管理无人服务,如何吸引患者自然来诊

作者:杨朋杰 时间:2024-04-01 14:45:52 文章来源:原创

简介
现任某医院主任医师,产科主任。从事妇产科工作10余年,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