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4年开启以来,互联网医疗经历了两轮过山车式的发展,发展理念也从最初的颠覆变为补充。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开启,互联网医疗的需求高峰已过,市场面临再次转型。
分析:我们一般将互联网医疗视为“院前”“院中”场景,但8年尝试下来,将互联网医疗视为“院中”“院后”场景是更具有商业价值的。唯此,互联网医疗为实体医疗卫生机构扩大患者经营、实现降本增效是很有帮助的。
意义不止于此。互联网医疗在现阶段的主要商业场景适宜从“院前”“院中”深刻向“院中”“院后”倾斜。将“轻问诊”从有弊(需求侧不认可)转向有利(供给侧很认可)。打通医疗服务的售后服务的运营与经营机会。
互联网医疗其理念是可以覆盖“院前”“院中”“院后”全程的,但理念渗透、落实需要较长历史时期。目前看,从“院后”向“院前”这个方向上推,“院后”为“院前”带来引流逻辑。这与之前的业务策略恰恰反过来。
美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虽也喊出类似颠覆式创新的口号,但主要围绕雇主和商业保险公司向雇员和保险用户提供健康福利,这包括在线问诊、慢病管理和行为健康管理等服务。这是一个纯粹的外部市场,与整个医疗服务流程并没有紧密的协同,可以说是一个新创造出来的市场。
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以私立医疗服务为主导的,市场和人才流动的管制相对宽松的国家,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尚且只能在体外发展。中国这样一个以公立为主,市场和人才流动高度管制的环境下,互联网医疗要想切入其中的挑战要远大于美国。在美国市场,互联网医疗只包括医疗服务,药品流通和零售以及信息技术等都不在这个范畴内。
分析:这两段描述有一些相悖。
美国市场是“整个医疗服务流程并没有紧密的协同,可以说是一个新创造出来的市场”。
同时,美国市场“互联网医疗只包括医疗服务,药品流通和零售都不在这个范畴以内”。
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的所有差异,都可以用两国医疗卫生体制、患者就医习惯来做解释。
中国市场、美国市场中的市场经营者们能有什么想法差异呢?都是一样的,都是冲动的。
在中国市场,坚决坚持互联网医疗与实体医疗卫生机构紧密协同是难而正确的事,否则缺少患者信任。
在中国市场,互联网医疗比美国市场跑了更远的、自由的路,业态基础更复杂,某种意义上更加前瞻。
辨证看,中国市场上,互联网医疗比美国更讲钱,什么挣钱干什么,医药电商就是适应供给侧的冲动。
在美国市场上,互联网医疗比中国更讲服务,卖药挣钱但地盘被占,总体适应需求侧的缺口,不是么?
这是两国监管政策、产业阶段、市场格局共同作用下的现状结果。
在中国市场上,互联网医疗相对缺少社会公益、科学价值及支撑。
在中国市场上,互联网医疗与医药电商是“一弱、一强的复合”。
医药电商模式欠缺长期长效的可持续性,因此需要嫁接战略支付。
“互联网医疗+医保”前途光明。未来,不仅将打通医保药品支付,还涉及医疗、护理服务支付方式。
请注意:这种推动力不仅来自医药产业,更来自医疗行业,本质上也适应医保商保、患者方的需求侧。
感谢赵衡老师对本文的启发。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0-11 17:16:3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0-11 10:11:4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村夫日记 时间:2024-10-11 10:05:2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全玉 时间:2024-10-10 17:32:2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0-10 17:30: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4-10-10 17:29:58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