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门诊,还可以更灵活一些。
开诊两个月后,医院盘算了一下,连带水、电、灯光成本和医生、医技人员的出诊费,“夜间门诊”入不敷出,最终因收支不平衡无奈关停。经历这一过程,她对夜诊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这种东西就是叫得响,凭什么都能请假办事却不能请假看病呢?急症就去急诊,不急的病开个夜诊他也不来。”
夜间门诊有人要开、有人已关。至于意义,意见不一。假如夜间门诊在现阶段要做得有点意义、且可持续,笔者建议:附带一定条件,在部分夜间门诊放开特需比例至50%。
第一,夜间门诊不受患者待见,但确实耗费了医院医生各种资源投入。为此,需要给医院医生一些说法,而这些说法的实现必然脱离不开患者买账。既然普通医疗患者不买账,特需医疗患者有没有可能买账?有的。从客观看,目前夜间门诊开的家数少、来的人数少,这不就是天然的特需医疗么?大白天的医院医生服务里面,假如将特需医疗比例突破10%,社会舆论预计会很严重。从夜间突破一下,不是没有合理性。
第二,夜间门诊假如特需比例放开至50%,可以预想形成新供给需求。这里的特需医疗可以放在大医院,也可以放在小医院,可以促进分级诊疗。这里的服务形态可以是不多开药不多做检查,患者也不着急为做手术而来。笔者一直觉得特需医疗就是要做管理式医疗,主要是患者购买医生经验。谁来承担这些服务任务呢?可以是知名医生,也可以是成长医生。可以创业出医生工作室品牌,也可以创业出线下就医新品牌。
第三,夜间门诊一半身体站住了特需医疗,反而使夜间门诊变得红火。原来不待见夜间门诊的,知道夜间门诊有特需医疗,纷纷来了。值班夜间门诊的特需医疗的医生们,完全可以确定在当晚前多少个号是特需医疗,后多少个号是普通医疗。或者对特需医疗采取不必排队等候。这样的做法就很灵活。也可以请知名医生在白天的特需医疗服务比例与在夜间的特需医疗服务比例打通,将一些流向夜间。使特需医疗不那么僵化。
第四,夜间门诊火了以后,还可以要求逐步降低夜间门诊的特需比例。此时,就倒逼出一大行业现象。夜间门诊火了的那些医院,与夜间门诊没火的医院合作,使用后者的较高的夜间门诊的特需比例。这就是行业内的生产力流动,而且可以探索不改变生产关系。使夜间就医市场更有朝气蓬勃,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上建议若采纳了,对现阶段发展夜间门诊是有利无害。
有人马上想到公立医院又可以大规模流入民营医院多点执业了,为何非要只流入民营医院呢,也可以流入公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体系改革,主张的还是系统内患者的流动。
来源:医学界智库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3-12-02 20:39:5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3-12-02 20:32: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3-12-02 20:25:0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3-12-01 17:57:0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3-12-01 17:12:5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3-12-01 11:19:09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