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师变“黄牛”,合适吗?》,笔者看到这样一个标题的一篇文章。
笔者感触:
第一,换个视角,“黄牛”变陪诊师,挺好的。民间宏微观经济学家朱国勇老师说:中年人从就业不稳定到微创业,就得勤学习新技能,最好能将新技能服务捆绑到大机器,形成与同类竞争者的护城河。陪诊师要是明里暗里没点“黄牛”背景,不好干。
第二,陪诊师如果自己都对具体某医院医生“人生地不熟”,指望用什么帮助患者?就像导游,陪诊师干什么就得熟悉什么。就像船工,陪诊师也要熟悉当时场景里的水情、病情、人情。陪诊师,某种意义上,就是医疗旅游的导游,哪个行业都有水深。
第三,陪诊师变“黄牛”,或者“黄牛”变陪诊师。问题的矛盾并不在“变”,本质仍在“黄牛”现象。澄清:笔者是坚决讨伐“黄牛”的,但这个问题从现在及过去看,就像牛皮癣。陪诊师是刚有不久的现象,对“黄牛”是革命是改良,还需要观察。
第四,在网红时代,有一类网红可以是陪诊师,教人怎么怎么这样、怎么怎么那样。但是该领域有严刑峻法管制。所以,很快走到线下。陪诊师的胳膊肘往哪拐?是拐向医院医生利益,还是患者及业务品质?这里有天然BUG,强龙必须得服地头蛇才行。
第五,陪诊师,游走在法律与科学的拷问间隙。面对很多粘连关系,唯有合理切割,才能找到继续规模成长空间。某种意义上,很像互联网医疗。就是从需求侧、偏向需求侧发起,就是改善医疗服务行为品质,就是提高患者医疗救治效率,这么做才行。
感谢南风窗平台对本文的启发。
作者:蒋小富 时间:2024-09-11 21:20:0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9-11 16:47:3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全玉 时间:2024-09-11 16:43:4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王 时间:2024-09-11 16:37:3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4-09-11 15:15: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4-09-11 15:11:16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