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写了很多段文字来表达一个观点:
传统师徒传承模式是非常低效的中医人才培养方式,根本无法提升中医技术的平均水平,无法螺旋式提升中医技术,而是波浪式前进,忽高忽低,但始终停留在某个水平,甚至呈不断地衰减状态。
无奈大家在看待中医技术传承时,动不动拿学院教育跟传统师徒传承模式来做对比,觉得学院教育相比传统师徒传承模在中医人才培养效率上更差,就误以为传统师徒传承模式更好的。
这种在矮个子里挑高个子的做法,让我们在中医人才培养、中医技术探索上陷入非此即彼的做法,失去了创新能力和动力。
下面从三个故事来聊聊为什么不看好传统师徒模式。
第一个故事来自我曾经运营的一个年轻中医医生IP。
这位年轻中医是湖北人,在广州开医馆,以针灸和艾灸为主,做得不错。
当时我帮他打造IP,了解他成长经历时,他给我讲了他拜师学技的经历。
他因自己老师的推荐,拜师于某大师儿子门下学习针灸技术,当时跟他一起“拜师”的大概有20多个年轻中医。
其实也不叫拜师,就是20多个年轻中医去到大师儿子的门诊做事,没行拜师礼,就是叫大家跟着多看多学多悟,平时大师儿子也很少真正跟这20多位青年中医交流沟通,也让他们不要叫他师父。
于是,这20多位青年中医就跟这位所谓的“师父”做事,半年后,有5位青年中医受不了离开了,1年后离开一半以上,2年后离开了5分之四,3年后只剩下2位青年中医,其中一位就是我运营的这位青年中医。
大概快满4年了,大师儿子把最终留下来的2位叫到跟前,说你们可以拜师了。
我不想去评价这位大师儿子的传授方法是否对,只要他喜欢,他就是对的。
我更不想去评价那些熬不住而选择离开的青年中医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目光短浅了,将心比心的思考下,我相信我也熬不住会离开。
但这种以“自我”为标准的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对任何学技术的青年中医来讲,都是一种摧残,甚至造成他们人格上的扭曲,这样案例在中医史上比比皆是。
所以,我看到很多所谓中医师徒传承的佳话,我都怀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
第二个故事来自我自己的拜师经历。
我是拜过师的,同我一起拜师的好像有6位。
因为我不学技术,所以当面问过我曾经的师父,真的会把技术教给徒弟吗?
师父的回答就一句:看他们怎么做人。
多么话耐人寻味的一句话,把我震得目惊口呆。
这种既要还要又要的技术传承模式,本身就是买卖,只不过是卖得比较隐秘,看似高级,实际上增加得了师徒之间隔阂和交往成本。
第三个故事来自我认识的一位中医技术大咖。
这位技术大咖人非常好,跟徒弟们相处非常融洽,各种话题探讨和争论,他的徒弟直接说他很多观点和认知是不对、不成立的,他也不生气。
在我的印象里,这位技术大咖从来没以自己的师父的身份来压徒弟,大家相处得非常和谐、自然、平等。
所以他的徒弟也很喜欢跟他们交流,时不时在师徒群天南海北的交流、探讨、争论。
有一次,这位技术大咖跟我聊,如何才能把徒弟团结起来做一份大点的事业?
我说你们必须完成从传统师徒模式向有共同经济目标的企业组织转型,做到谈钱不伤感情,成为利益共同体才行。
随着交流的深入,我们就分析他每个徒弟的特点,他说,我这几十个徒弟里,最像我的就是某某,比较快能领会我看病的思路,其他的不行。
我问他,最像你的徒弟会跟你一起创业不,会在事业上甘居你身后来彼此成就不。
这位技术大咖陷入了沉思。
我知道他这个徒弟已经开了3家医馆,而他这个师父还在到处走穴,结果不言而喻。
我又问这位技术大咖,既然这位徒弟最像你,是不是你把最核心的技术传授给他了?
这位技术大咖毫不犹豫地说,95%的都会教,但最后捅破窗户纸的那点东西让他们自己去悟。
这三个故事当然不能代表中医传统师徒传承模式的全部,或者就是三个非常边缘化的案例。
当然,我也听过很多美好的传统师徒传承故事,让人感动。
但这种以做人、复刻师父为标准的传统师徒传承模式,本身就是非常狭隘的。
你也可以找出各种案例来证明传统师徒传承模式是很好的,但最终我们要回归现实,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古至今好中医如此难觅?
下面我们从经济的角度来谈谈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存在的致命死穴。
古代,传统师徒传承模式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师父要养徒弟到他们可以独立执业,即徒弟在出师之前,由师父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支持。
二是徒弟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师父,甚至要为师父养老送终。
过去,师徒之间的关系,情感成分更大,但还是呆着各自利益和价值交换的。
中医发展到今天,这种传统师徒传承模式除了“情怀、情感”维系还在,其他方面的基础已经瓦解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跟师学习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今天,对于大部分中医学徒来讲,不可花3-5年时间每天跟着师傅打杂、跟诊了。
现在每个人的生活成本高得吓人,每个人压力感爆棚,明知道跟一个名师3-5年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更有未来。
但谁能扛住生活压力一头扎进师父的怀抱。
再说,这种师父为挑选一位符合自己脾性的技术传承人,本身就是雷,你敢赌吗?
就像前面那位国医大师的儿子经过近4年从20多位青年中医里面不断淘汰最终留下2位纳入亲传嫡系。
这种不确定性就意味着高投入高风险,不仅需要徒弟们有赌徒的素质,还能承担得起风险。
我朋友钟一嘉写过一个青年中医在深圳一家医馆学技术的经历,每个月工资2000元,天天跟着师傅打杂,3年过去,毛也没学到,工资还是2000。
最后师父还觉得这小子做事不稳重、不认真、不主动、不好学。
凡是投入产出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就会影响大家的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青年医生宁愿花几万交给某些国医大师换一张合照挂在墙上,而不是真正去跟着临床,因为这个投入透明,回报确切。
二是传统师徒传承模非常低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师父同时能带几个徒弟?最多3个。
带的这3个徒弟,真正能学出来的,有1个就算祖坟冒青烟了。
所以,一个师父一生能带多少徒弟,很简单的算术题。
很多人眯着眼睛说传统师徒模式如何如何好,但从来就不去算账,也从来不看看历史真相。
我们习惯了故事性的叙事模式,而不是用数学、统计学来严谨、客观的呈现。
写到这里,可能很多人拿民间无证中医来说事了。
其实你真正去了解下民间无证中医或者过去民间中医的传承方式就知道,他们大部分传承的是方子,某种意义上是“物”的传承,这个当然高效了。
因为针对某个情况直接用某个方子完事,不需要太多的中医理论和复杂的辨证施治。
还有,一个综合素质、能力强点的师父,基本上每天患者量60个以上,高的100多个,不再是过去那种半日临床半日读书的中医执业状态了。
每天看这么多病人,又有多少时间、精力放在徒弟医技培养上,投入不足,自然会大大限制人才培养效率。
三、市场经济下,传统师徒传承模式的根基已经不存在了
过去,在情感上,师徒之间因为朝夕相伴,感情浓厚,师徒之间形同父子;在利益关系上,师父不仅传授技术,还要养徒弟直到能单干才行,期间师父的付出非常大,徒弟为师父养老送终天经地义。
今天,中医师徒传承依然重情感,但需要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之上。
或者我们换个说法,如果师徒之间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交换,师徒关系的建立是没有任何根基的。
市场经济下,等价交换才是最合理、最公平的。
因为能把很多事情简单化、清晰化,从而大大提高师徒之间的交易效率,交易效率提升了,去繁就简,自然就能提升人才培养效率。
这对双方的付出和回报都是一种保障,而不是含混在传统认知和情感的裹挟之中,大家可能都有苦难言。
写这么多,不是单纯的否认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只是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事实,传统师徒传统模式存在致命的弊端,必须大力改革,才符合今天及未来的发展要求。
近两年,我看到了一些中医馆开始探索具有共同经济利益为目标的青年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注重专科专病技术开发,强调技术系统传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仿佛看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未来和希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9-10 10:54:3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全玉 时间:2024-09-09 17:18:0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9-09 17:17:1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全玉 时间:2024-09-09 17:14:3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村夫日记 时间:2024-09-09 17:12:1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祁冉 时间:2024-09-09 15:15:21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