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由近7000个小岛屿组成,人口超过1亿,其中约10%生活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山区、小岛和半岛)。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农村和偏远地区近50%的人口被视为“老年人”。2018年,日本政府正式将全科医生列为第19个医学专科,并建立了新的认证培训体系。
笔者感触:
突然发现,日本好像没有医生抗议游行,相比之下:韩国、英国或许不算真正的发达国家,在医生吃相、医生应有待遇的纠缠上很失败。
笔者按:
1、您如何定义高品质医疗?在您的观点中,高品质医疗应包含哪些核心要素,例如专业医疗团队、先进的医疗设备、患者满意度等?
分析:
一是医生专业服务好。医生经过高水平专业教育、规培和临床实践,享有良好的执业环境,少后顾之忧,坚决坚持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定位。
二是患者可及性好。高品质医疗探索中国特色,就必须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不是服务于少数人、不是闭门造车,唯此有生命力、高质量发展。
三是与患者情况匹配好。高品质医疗不是千篇一律,必须结合患者病史、病情、个人健康情况、家计问题等有良医良策,并不等于高端医疗。
高品质医疗发乎医生专业服务好,得乎患者可及性好,且过程内容中符合与患者情况匹配好。满足这些核心要素以后,才是看医疗团队、先进设备、患者满意度等一些投入产出的指标。
2、您认为中国家庭在实现高品质医疗过程中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和挑战?在这些问题中,最大的瓶颈是什么,为什么?
分析:
主要问题和挑战:一是供给秩序、需求秩序,还未成型、不稳定不确定。服务供给侧存在一些乱象,未引起大讨论,也未有大的明显共识。服务需求侧存在普遍的不信任,也缺少信心、耐心。供需两边缺乏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二是服务需求侧既面临看病难看病贵,也存在对医疗服务缺少价值尊重。关于免费医疗、廉价医疗的思潮讨论时而泛起。患者群体对于医疗筹资的个人责任、个人必要积极行为不够理解。即便患者为医疗花钱很多,但仍然很难“花对钱”。
最大的瓶颈还是:服务需求侧要有信心、一些耐心,对有希望的高品质医疗服务要从临床服务过程、自己健康获益上逐步构建信任。万事开头难,患者要多思考、多选择,倒逼市场。从而与市场上的新业态、新效率质量能形成1+1大于2。
3、在您看来,中国家庭在追求品质医疗和高质量健康管理的过程中,是否需要专业机构的介入?如果是,这些专业机构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分析:
非常需要。比如冉冉升起的医生集团业态,提供着专业医生、品牌医疗服务与服务管理。比如大数据大模型的医疗科技平台,结合患者需求和医疗服务资源做效率质量的匹配提升。一些平台的未来趋势是不同于既往的撮合平台,而是医疗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的平台,以及平台与医疗服务的深入共生共建。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公立医疗机构与私营医疗机构之间,既要竞争,又有分工。公立医疗机构、医生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品质医疗和高质量健康管理。对于私营医疗机构、医生也是一样的机会一样的命题。
4、品质医疗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与应用,在您看来近年来,中国在医疗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有哪些显著进步?这些创新如何具体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分析:
一是肿瘤早筛、各类疫苗、科学孕检等技术,对早防早治、预防疾病、减少医疗需求,有重要作用。免疫规划、二类疫苗的市场竞争降价,越来越好。
二是零售药店、医保药品“双通道”、处方流转、医保门诊统筹药店等的发展,为非处方药、处方药的用药可及,提供了便利的网络,增强健康权落实。
三是各等级医疗机构线上预约挂号、门急诊线下便捷挂号等,对于患者群众们日常疾病管理、访医问药等提供显著服务。家庭医生、家庭病床也在发展。
四是多学科诊疗MDT、远程专科联盟、互联网医疗服务等,使患者在医疗救治关键决策和科学判断上,受益匪浅。力避低效、错误诊疗,并且提效。
五是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支持的远程手术等,以及日间手术、日间化疗、术后康复护理等,都有利于改善就医质量,明显提高效率。
5、近几年中国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您认为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影响中国家庭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中国家庭医疗健康行为的转变,又会对供给端医疗行业有所影响,特别是品质医疗的发展,对此您如何看待?
分析:会。相当比例家庭会更加偏重对医疗健康问题重点成员(一老一小)的重视。但是执行起来,因为不同家庭经济条件、认知行为努力的差异,又会形成事实情况上的分化、差距。
这倒逼供给端医疗行业要重视服务内容设计、响应,要体现疗效上可竞争,在成本效率和利润上可竞争。有利是基于这些背景,有优势的市场主体可能率先形成规模经济和品牌。
6、经济发展及家庭收入增长,据您观察,我国家庭医疗资源分配和医疗健康消费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否为品质医疗的推广提供了机遇?您如何看待未来品质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势?
分析:医疗健康消费模式,对于家庭来说,更加丰富了到家场景,更加有必要强化到院场景的品质。无论到家、到院,在各层次消费上,都倒逼服务管用高效。
用户对医疗资源不断加强选择,对“有病就去医院看门诊、听大夫医嘱就常住院”也开始重新审视,甚至凭科学依据和临床认知而回避。医疗服务线上化越来越多,且线下网络也迎来更快发展。
7、考虑当前的经济环境,结合中国家庭应对环境的心理、行为变化,您认为当下推广品质医疗理念是否恰逢其时?品质医疗如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并推动医疗行业的进步?
分析:是。当下推广品质医疗理念和实践,与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溢出、激变效应恰好结合,也与国内外先进医疗理念规范的落地实践,有技术、管理结合。
品质医疗应该关注并利用深化医改引起的一系列连带效应,甚至利用医改未改动的弱点,坚定维护用户健康权益与经济利益,在市场谋求大规模的渗透。
8、据您观察,中国家庭在进行资产配置优化时,是否应考虑健康投资?在资产配置中,医疗健康相关投资占比应该有多大?影响中国家庭整体福祉的健康投资目前在中国家庭中是否没有被足够重视?
分析:应该。中国家庭的健康投资,应该从单纯盲目有所谓投资金额,到重视健康资源生态的链接、使用,对健康投资长期持有、长期利用,并争取保持股本。不一定是投资健康险,也可以投资健康储蓄账户等。基于服务消费和风险保障,健康投资有多种形式,采取健康储蓄账户,一般比采取健康险的占比可能更大。过去其实一直有健康投资,但用户没有很好参与到自主投资和自主使用服务,没有常态化运营。比如寿险、疾病险、高免赔额医疗险等,更多强调了风险保障(资金保障),而弱化了服务消费。
9、在全球范围内,据您观察,各国对品质医疗、高质量健康管理服务的普遍共识是什么?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实践这些共识时,存在哪些主要差异和挑战?
分析:普遍共识是以人为本,既服务于人们,也相信人们有自主选择能力,将一些健康责任推及到个人,同时兼顾服务供给侧能力发展以及利益诉求。
差异和挑战是:以人为本,需要加强科学人文宣教,持续聆听需求侧的问题、痛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实践时的体系运行效率、满意度问题解决、供给侧实际表现上均有不同程度挑战。
10、您认为,哪些因素推动了社会医疗品质的提升?您能否分享一些案例,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在特定国家或地区发挥作用的?
分析:第一性的动力是社会进步,市场和技术的推动;第二性是行政管理与改革,比如政府垄断和医改举措。
发挥作用的机理是:第一性为基础,第二性有策动。两者本质上并不矛盾,第二性在释放速度、效率、风险等方面做一些干预。
11、在您看来,根据我国当前现状,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品质医疗、高质量健康管理经验最适合中国家庭借鉴?为什么?
分析:最推荐日本经验。比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起步早,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相对接近,国民医保待遇及支付管理比较稳定健全,人口发展各项指标领先,等等。
日本、德国:医疗卫生体制规划的基本盘好,有国民医保,且待遇较好、筹资运行较成熟。
澳门、美国:制度设计偏向照顾重点人群,并倾斜支付,比如对一老一小。比较适合发展中经济阶段。
英国、香港:初级医疗保健的盘子比较大,成功经验在其量。但关于其质,还是要多加辩证予以扬弃。
12、在您看来,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否影响中国家庭医疗、健康管理需求?会有怎样影响?趋势是什么?这种趋势是否会影响未来医疗资源分配?
分析:中国家庭医疗、健康管理需求的现状照顾,也有低水平、不充分、不平衡。家庭医疗、品质医疗大有可为,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这必然拉动传统医疗、品质水平的完善。目前是关键阶段,短期内也可能出现家庭医疗、品质医疗良莠不齐的消极阶段,越来越好,趋势不变。
13、在中国家庭中,您认为哪个年龄段的人群对医疗和健康规划的需求最为迫切?为什么?这些人群在医疗健康规划方面有哪些特殊考虑?
分析:在我看来,中年人决策为主,一老一小客群消费为主。面向青年人、年轻人,也有宣教,提前储备,全面渗透。
规划相关的特殊考虑包括:与客户职业、体育兴趣、收入条件、生育情况、地区典型医疗卫生问题特点的结合。
1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您认为是否会对医疗服务系统带来挑战?特别是对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医疗机构应如何调整以满足这些需求?老年人需要怎样的品质医疗服务?
分析:会的。主要原因包括:医疗服务行业运行的惯性,既有已形成的传统能力、认知驱动“硬着头皮上”“打个丰收仗”。医疗机构应考虑就医便利化、向社区及家庭渗透,在竞争中强化自身能力并展现。老年人更需要连续、可应急响应、服务规划清楚且总体价格实惠的医疗服务、解决方案。
15、低生育率是目前全民关注的话题,中国家庭对儿童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您认为这将如何推动家庭医疗向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新的医疗模式或技术可以被应用?
分析:比如呼吸道传染病(每年都有几个大小高峰期),更讲究医防协同,已出现了居家检验、居家雾化治疗护理,可预期居家药事服务也会有发展。
对于脑瘫、儿童罕见病、儿童白血病等慢病大病,亟待做好严肃治疗、康复治疗和医疗护理。专科治疗可能连锁化,医疗档案真的会派上实用。
一二类疫苗、先进药品、较新的检验检测工具等,助力精细化用药、换药、减药等,在儿童医疗健康、家庭治疗的场景,最可能率先个性应用。
16、 近年来,国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政策顶层设计有哪些显著的改进和创新?您如何评价这些政策设计的完善性和实施效果?
分析:深化医改、医保改革对重点人群(贫困、高龄等)给予健康权益和经济利益上的改革照顾,以及对妇儿、儿科治疗等方面支持学科建设和发展。
医保改革重视产科医疗服务价格加快整治发展,支持辅助生殖等临床技术应用,通过深化医药改革对医药价值加强萃取和认证,提高产业公平。
种种努力激励市场高质量发展,伴随服务场景迁移变化,真正的实施效果仍有赖于市场自主建设和经营。
17、 您认为国家在医疗健康领域不断出台的政策,对提升中国家庭的医疗健康状况有哪些积极影响?据您观察,能否举例说明这些政策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成效?
分析:一是提量、扩容;二是结构性调整。举例:HPV疫苗、流感疫苗在局地的免疫规划探索;职工个账改革和门诊统筹共济衔接的改革做法。
举例:对于住院日、住院率的问题,现在已经引起行业、社会的关注。下一步将穿透表面纷争,继续看到更深更实层面政策与市场协作。
18、 在评估政策效果时,除了医疗健康指标的改善,还有哪些其他维度可以用来衡量政策效果?您如何综合这些维度来评价政策的整体效果?
分析:还有认知指标、评价指标,分别是事前、事后。还需要聆听产业行业声音,这些往往是有效、竞争的视角。
还要看具体做了多大的规模,且在过程中是否保持平衡、公正。
19、 在您看来,提升中国家庭医疗健康状况,满足中国家庭成员品质医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未来我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政策,还应该有哪些发力点?
分析:一是筹资,不局限于健康险,也包括健康储蓄账户等。
二是属地,先做好属地,做到平衡的框架。healthcare is local.
三是个体,为有特殊需要的个体提供安全网,是安全网下的高级。
四是整体,从整体看个体,考虑宏微观政策发力的平衡、公正。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9-10 10:54:3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全玉 时间:2024-09-09 17:18:0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9-09 17:17:1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全玉 时间:2024-09-09 17:14:3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村夫日记 时间:2024-09-09 17:12:1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祁冉 时间:2024-09-09 15:15:21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