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时,经常面对一类中层管理者,当面对来自高层或跨部门的挑战时,展现出老母亲的行为特征。常见的说辞是,这个团队是我带的,我有责任保护他们;有什么问题冲我来,跟他们没关系。而一些基层员工也特别愿意跟随这样大姐大的领导,感觉找到了保护伞,很有安全感。
然而,这在企业管理中是非常错误的思维方式!既不利于企业建立开放、协作的文化,也不利于团队的成长,更把自己塑造为组织能力发展的瓶颈,落得不好的结局。
保护伞型管理者将团队视为私产,把业务视为地盘,对协作中的摩擦视为挑衅。对内习惯于微观管理,事事不放心,需要亲力亲为,团队做事、容错空间反而不大。再有一些做得更差的,还会在需要理性的日常经营管理和团队领导中倾注大量个人主观情绪(尤其是有毒的负面情绪)。是我在日常管理中时刻警惕的。
与之相对应理想中层是“教练型管理者”又或、赋能型、仆人型,主打团队的托举者,通过服务、支持,实现团队的成功,有3个好的具体行动建议:
1 相信团队的能力
授权团队自己解决问题。当面对挑战时,成为团队解决问题的伙伴,而非快速提供解决方案,让团队失去发挥的空间。在工作部署中,明确责任人,分工协作关系,以清晰的传达避免误会,提升工作的透明度。
2 给予犯错的空间
将错误分类,关注关键任务,主动避免致命错误。对大部分业务而言,将错误视为成长的机会,勇于和团队讨论弱点、提升机会和改进空间,建立共同的责任感。同时,善于提供正向情绪价值,而非通过打压或过度使用岗位权威。
3 提供方法和资源
除了避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让团队成为业务创造者,还要给予必要的方法和支持。帮助团队提升业务视角、做事的系统性,获得必要的资源,促进跨团队的主动协作实现业绩目标。
从保护伞型管理者,妈妈的角色,向托举型管理者,教练的角色转变是中层管理者全方位的进化,需要从对管理角色的认知,关键能力的建立到日常行为的知行合一全方位的改变。
作者:张琨
来源:张琨随笔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4-18 10:28:5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4-16 17:27:56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张民 时间:2025-04-16 14:16:4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张民 时间:2025-04-16 11:53:30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15 11:33:36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14 17:32:38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