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公共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的新闻成为业内人士议论和关注的焦点;对此,公立医院也列入这个改革范围内,卫生部陈竺部长表示,“通过提升效率,一个医务人员在将来能够干现在一个半人甚至于两个人的工作,他的收入能够达到现在收入的1.2至1.5倍,这样既能够控制费用,又能提高收入。”--这个言论也引发了一阵不小的波澜。我觉得,他这样说,应该也没错。但是,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先决条件:
首先,卫生行政部门、人事部门等政府部门的工作模式要转变。试想,我们现在有多少精力都是浪费在迎接上级检查了!而这些检查工作,有的可能确实是切实有效的,但又有多少是搞形式!你来查一下,他也来查一下,万一指导意见发生矛盾,医院和医院的医务人员怎么办?所以,如果要改革,能不能多一些切实、深入的分析和指导,而不是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其次,医院管理部门和后勤机构等都对医务人员的服务和支持到位。可以说,目前大多数医院的管理水平,相当落后。在当今中国,我们用三流的管理技术在管理一流的设备和二流的人才。医院的管理体制和人事机制改革,迫切需要切实推进。一是领导的任命和考核机制;二是人事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三是后勤社会改革后的一系列支持体系建设。--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医务人员做很多事情都是白忙乎!肯定会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本不该发生或拖拉的事情上。这样子的话,效率又怎么能提高呢?减少浪费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别说什么提高绩效!
再次,医务人员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执业环境是不是也应该提高了?目前,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和社会地位都不尽人意;有相当多的人还对医务人员有着一种敌视的情绪。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社会环境,医务人员是难以提高效率的。否则,不管医院有没有过失,医闹分子都喜欢到医院闹一闹,捞一点。那么,谁还能安心安意地工作呢?--维持正常的工作秩序,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又怎么能做一个半的人工作量?笑话!
所以,我们必须提高硬件设施(医疗和非医疗的支持设备,包括大楼等基建),实行信息化管理(比如电子病历),加强系统化支持(工作环境和人文、服务等)。只有在做了这些以后,效率才能自然自然地提高。这不是仅仅靠实施临床路径就能解决的问题。否则,一味地强调增大工作量,就是揠苗助长!
现在,很多医务人员本身就已经在超负荷地工作了,如果再增加工作量,势必难以保证医疗质量!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我们应该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是处在关键决策岗位的同志,--不知道你能不能学学循证医学的手段,在充分论证和在必要的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决策,好不好?
有些决策,能不能论证和分析清楚了再来做?一会儿拍脑袋做了个决定,一会儿拍胸脯说要坚决推行,结果后来这个决定根本就不切实际,不符合事物的客观运行规律,于是,又拍拍屁股走人。因此,我希望群众所讽刺的“三拍”领导,能不能尽量少一些?(我是不奢望没有的。)
作于2009年9月8日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3-12-08 17:27:1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许伟明 时间:2023-12-07 16:32:1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田登峰 时间:2023-12-07 08:44:4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齐厄 时间:2023-12-06 16:58:47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杨朋杰 时间:2023-12-05 16:47: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张磊 时间:2023-12-02 20:48:26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