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改变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而这些简单的坚持,恰恰是一个人能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立场的基础。
疫情打破了人们曾经确定的、安全的、可预测的生活,成为了2020年的“黑天鹅”事件——2021年像是2020年的延续,人们逐渐接受了不确定的常态,习惯着不断调低对生活的期待;2021年又像是与2020年完全不同的开始,在确定性丧失的新常态下,人们尝试赋予世界新的解释。
人们似乎依然很难用一个词精准概括所有的悲欢,大江大海也好,瞬息万变也好,大时代里的小存在也好。事实是,人们面对着大环境下的诸多不确定,却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但就是这样,也还有一些确定,值得我们相信。
确定性的消解
本质上,确定性是事物的状态、过程、范围、结构、功能和规律等在一定条件下的唯一性。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来看,确定性也是人类认识的追求目标,因为只有在确定性的基石上,人们才会对其行为及其实现目标得到完全的确认。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笛卡儿时代起,就是以这种追求事物运动规律和结果的确定性或唯一性为最高理想。正如笛卡儿所言:“任何科学都是一种确定的、明确的认识。”然而,客观世界的真相是,简单线性、稳定有限的确定性系统在数量上则屈指可数,而复杂、非线性、不确定的系统则是俯拾皆是。
可以说,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甚至比确定性更为基本。比如,固有的不确定性,就是现代量子力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表明,人们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所有性质——测量粒子的位置能让我们得知它的位置,但这种测量必然会干扰它的速度,且干扰的程度与位置测量的精度成反比。
事实上,人类今天所有的文明,包括语言、文字、医学、宗教、经济学、政治学、国家制度等,根本上都是为对抗世界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比如,人类的语言从最粗糙、最简单的表达中发展起来,从肢体语言发展为音节语言,再从单音节语言发展到多音节语言。而语言发展的确定性,正是为了对抗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
纵观人类历史,世界性的不确定性事件其实是一个常态,它们在历史上不断出现。从黑死病到两次世界大战,历史的走向不断被这些意外所改变,有些意外事件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新冠疫情爆发以前的几十年里,人类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一直在平稳的发展中。
在那个始于几十年前的乐观时代里,世界似乎始终开放,即使并不完美。尽管社会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地球上也不断有局部的意外和波折,但并没有一个全球性的事件打断这种进程。而新冠疫情却以一种猝不及防的姿态打碎了曾经直线型的、平滑的、可预测的社会。
一方面,就疫情走势而言,当前,新冠病毒突变株奥密克戎已成为欧美优势毒株。美国12月30日增新冠病例甚至已经超过44万人,已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仍面临感染风险。人类社会正不得不以类似于对待流感的方式,定期注射疫苗或服用口服药来应对新冠病毒。佩戴口罩成为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公共出行活动的标准配置。除了结束新冠疫情遥遥无期,随着环境风险的加剧,人们还随时有可能面临下一场破坏力更强的全球性传染病毒。
另一方面,从2020年到2021年,新冠疫情还成为了影响全球经济走势、国际政治等最重要的变量,使得国际经济环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不仅对人类生活、社会关系、贸易关系、学习方式产生了影响,甚至对包括国际政治关系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过去一年,疫情下的意料之外的快速变化依然层出不穷,互相融合,引发第二波、第三波、第四波乃至更多后果,带来连锁反应以及难以预料的影响。
生活充满变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让人不安、恐惧,如何有效面对成为这个时代下人们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不确定性的常态化
在不确定性的新常态里,人们需要重新认识“不确定性”,了解“不确定性”。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说,“对确定性的追求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一种思维的恶习。”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将“确定性”奉为圭臬,这就使得人们往往忽略了对“不确定性”的认识,无知无觉,才会觉得恐惧。
不可否认,寻求“确定性”是必要的理想,但新冠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世界的本质并不是由确定性连接起来的稳定基石。未来并不在过去的延长线上,世界的真相是,不确定性就是唯一的确定。
一方面,不确定性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不确定性不可能从我们的生活,无论个人还是社会整体中完全消除。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预测也总是难以清楚。不确定性的不会消失,导致对未来的决定,无论大小,不得不在缺乏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
也就是说,不确定性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理论的结构之中。我们发现世界本质上是不确定的,但我们不能仅仅以认识到不确定性而自足,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在不确定的多种可能性的组合中寻找一条通向正的价值实现的确定性之路。
另一方面,预测长期的未来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人们很少能做出与现实相接近的预言。随着未来的逐渐展开,人们需要做“中期方向修正”以便考虑到新信息和新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确定性并不是前进的障碍,而是创造性的刺激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要知道,不确定性在价值上具有两个维度,它或者具有风险的负面可能性,或者具有机会的正向可能性。因此,应对不确定性同样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尽量消除风险不确定性,并且要尽可能抓住不确定性机会,从不确定性空间走向唯一确定性的道路。
基兰·弗拉纳根在《本事》说,“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其实就是找到我们心中的信仰,或是信念——技术、市场、人文主义、全球化契约国家及科学治理。显然,没有人可以真正改变这个世界,但人们的确可以暂时改变它的一个层面,或者庞大疆域里的某一部分。
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去和不公或不确定对抗,因为这些信息让人太过压抑,大部分人也的确做不到,但人们至少可以做一些什么斗争。《小森林》是根据五十岚大介的漫画改编的日本电影,《小森林》里,日本的年轻人放弃城市的生活,去耕作世代开垦的土地,去回归四季。在美丽中,确实也有数不清的困惑和孤独。
世界不可能不改变,人们也不可能不分离,但总还有一些不舍。农田变成商场,森林变成游乐场,算法重构了社会的运行,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方言消失,也有数不清的互联网新词被年轻一代创造。一批批的老人带着他们的故事被遗忘,食物失去记忆的味道,很多的工艺失传。世界像电影中的画面一样,被一层层剥去鲜艳的外表,一片片飞落,飞到无尽的黑暗中,化成粉末。
这是在变化的世界的一个切面,少有人反对这个世界以它的步伐前进,虽然有时候快得跟不上,但一些改变里也包含着理想与信念。在这些改变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而这些简单的坚持,恰恰是一个人能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立场的基础。
2021年,过去和未来的交线
今天是历史和未来的交线,2021年也是2020年和2022年的交线。
站在今天的当下,回看2021年我们从过去的可能性空间的“分叉”处不断选择走到今天这唯一的确定性状态上;展望2022年,我们面对的是又一个新的更大的可能性空间。从2021年走向2022年,我们有多条路径可供选择。正因为这样,未来对于我们又是不确定的。
但在未来面对各种不确定的风险或者机会时,我们至少应该找到一个能帮助我们找到态度、生活方式和良好习惯的框架,这将帮助我们建立力量,管理我们生命中的高潮和低谷。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应该努力开发自己的支持力量,建立支柱,并承诺继续前进。
朱莉娅·塞缪尔《生活即变化》中总结了“八大力量支柱”的框架:
一是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接受自己的身份;
二是与他人建立良好而稳固的关系,当然,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以确保我们给予和接受爱,使生命值得活下去;
三是强迫我们的情感服从我们的想法,控制冲动,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或者可以选择说话的内容和时机;
四是管理我们的时间,“今日事,今日毕”;五是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思想与身体是相互联系的,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选择和行为,它通常是我们最强大的信息来源;
六是引入界线,这对我们在一个看似势不可挡的世界中维持秩序至关重要;
七是建立一个结构支柱,同时要赋予它一定的灵活性,在变化时期,我们需要一个支撑结构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最后,锻炼我们的专注力,专注是一种连接你身体的感觉,并为这些感觉寻找语言的方法:它能够帮助你释放身体的信息。
世界当然是不确定的,世界还将继续不确定下去。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接受到的,都是一座座漂浮着的冰山,而我们所能直接接受到的,都只是冰山漂浮着的那一部分,剩余的部分或被忽略,或被隐藏,或被遗忘。
我们并不能像狄更斯那样断言这是一个好的时代,或者是一个坏的时代,好与坏的界限和定义在如今也许该被重新审视。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时代依旧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和质疑的世代,甚至相比于之前的任何世代而言,都更加迫切地需要。
从某种角度讲,我们都在追寻着真相,寻找生命的意义——为何而生,如何生存。即便世界依旧矛盾重重,追寻都不会停止——因为真相就在那里,因为真相尚未揭晓。
来源:陈述根本
作者:姬华奎 时间:2025-01-15 11:01:0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1-15 10:37:0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15 10:27:0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14 17:31:5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齐厄 时间:2025-01-14 17:29:51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14 16:52:38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