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校招生正在火热进行,且不说医学专业成了“冷门”,但就对医学生学业有成出了校门来到医院走进临床能否接受目前所谓的医生被歧视、医疗纠纷、暴力伤医等,如何能成为成熟的“和事佬”,密切医患关系,避免医疗冲突的发生,已是学生及家长甚至社会关注关心的事情;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如何协调沟通医患关系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用沟通赢得信任,用沟通化解纠纷,用沟通预防肢体语言的发生,这样,使每个新上岗的“准医生”都有与病人沟通和谐、化解医疗纠纷、预防伤医的技巧秘诀,不但能保自身安全,也能给力医疗安全,让医疗及医院发展和病人诊疗都有一个和谐安定的环境,为社会的进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实事求是讲,医疗纠纷及伤医事件频繁发生,与当下我国复杂的医疗体制改革尚未完善及社会转型期各类新矛盾的叠加有一定关系。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认为,暴力伤医主要起因于患方认为诊疗结果与其期望值相差较大、等待诊疗时间过长、相关诊疗程序过于繁琐、医疗费用过高等,尤其是当医疗费用高至患者本人不能承受,一旦患者的病情反复、恶化,甚至残疾、死亡时,就容易出现暴力伤医事件;也有患者或患者家属认为医方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患方不愿意诉诸法律层面解决,在历经诸如医调委等部门调解无效后,屡次回到医院与医方接触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及暴力伤医事件,因此,如果能够将沟通列为高校医学生必修课,将如何观察、规避、处理由于这些问题和风险带来的伤医可能,并采取柔和达理的语言及肢体动作,就能与患者沟通并取得他们的信任,就能避免较少医疗纠纷和伤医事件的发生。
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严重偏低,大多数公立医院有盈利维持运营的现实用,因此在患者眼中,患者成了医生赚钱的工具,所以医患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排队时间长、检查时间长、等待住院时间长和就诊时间短,又是医患冲突及暴力伤医的诱发因素和“祸根”,有调查显示,80%的医患纠纷是医患沟通不畅,医生疲于应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跟患者耐心交流,许多矛盾的产生并逐渐加重,这都因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不畅。而我国的医生普遍缺乏沟通能力,大多不懂临床心理学,只注重疾病诊治能力,不注重人际沟通能力,见病不见人。因此沟通是医学生临床前就必需重视和掌握、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科目。
古人云: “医为仁术”.医生的最大愿望与希望是能用他的诊疗驱赶病邪、治愈疾患,但随着历史与社会的变迁,人们对医生职业的认识也有了变迁,尽管医生的主观意识是尽其所能为病人提供他鼎力的医术服务,尽最大努力给病人看好病,但由于社会因素、医疗受众及医疗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医生的付出很大程度上被扭曲或否定,特别是对一些有别于普通大众人群性格与素质的人群来说,肢体语言成了他们发泄不平或不解的表达手段,于是医生成了他们的伤害对象,而目前又缺乏完善明确的法律法规治理措施,因此,在此之前(当然即便是有了明确的法规制度也因医疗职业道德的叮嘱)就需要医生拥有并采取有效的沟通办法,用沟通去减轻、预防和制止医疗纠纷及伤医事件的发生。
因此,极有必要从医学教育开始,从临床的实际需要出发,重视加强对医学生“沟通”技巧的传授,使之在学生期便掌握临床与病人的沟通知识与操作,便于走进医院临床就能够用娴熟沟通技巧,积极、大胆、主动、胸有成竹的应对可能“光临”的不解,及早预防和驱散肢体语言“光顾”的可能。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1-24 16:34:3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24 16:00:3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海军 时间:2025-01-24 14:05:5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1-24 10:44:00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24 10:42:1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齐厄 时间:2025-01-24 10:37:28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