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制订分级诊疗办法,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是新医改的重点工作之一。2014年,部分城市地区已开始试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就整体而言中国医疗供需错配积重难返,现阶段分级诊疗困境重重,分级诊疗才刚刚吹响号角,尚且谈不上攻坚。
导致医疗供需错配的原因
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现有的就诊倒金字塔现象我将之称为“医疗供需错配”。30年前,中国曾拥有虽低技术水平但合理的三级医疗体系,得到WHO的赞许。当下我们在热烈讨论分级诊疗的改革新举措的同时,有谁回顾一下目前这种现象是因何形成的呢?在过去的30年间,以往的所谓“医改新政策”造成了目前大小医院之间巨大技术鸿沟而致的医疗供需错配——
一是鼓励患者自由择医、点名手术。这项方针看起来是方便了患者,但同时导致了病人无序就医,大医院“虹吸”问题。越来越多的患者前往大医院找名大夫看病,省部级医院尤其是医学院附属医院最是热门,医院的两极分化从此开始。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
二是给政策不给钱,药品仪器顺加差价。此项政策所致的以药养医等问题暂且不谈,大医院因为病人多收入高购买力强,加之银行偿贷能力强,而趋向于购买高利润的进口药品和进口仪器。从此,大小医院之间的技术水平、仪器设备等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大医院已经拥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些小医院却连彩超都没有,有了也没人会用。进一步将患者推向大医院,即所谓大者恒大、弱者更弱。
三是医院自负盈亏,政府给医院的拨款平均不足10%。医院之间为了生存,存在争夺病人现象。大医院因为有技术优势,普通门急诊量大增,轻重病人通杀,双向转诊形同虚设。大小医院之间的竞争结果,出现赢者通吃的零和效应。
四是将基层医疗机构功能设置为六位一体,收支两条线。所谓六位一体是指基层医疗机构需承担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项工作,医疗仅为其中之一,加上强制使用基本药物、收支两条线,严重压制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看病热情。
有一位三级医院的院长笑言,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医改,我们终于把一级和二级医院消灭得差不多了。
分级诊疗推进困境重重
目前,分级诊疗推行遇到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患者无序就医,非科学就医观念,对基层医生不信任,趋高心理普遍;大医院规模扩张,大小通吃与基层医院抢病人,收治常见病多发病。某省会城市的附属医院收治疝气病人,某直辖市三甲医院收治择期手术的阑尾炎病人,三甲医院的便民门诊专门开药,与街边药房无异;大医院医生过度疲劳,甚至出现过劳死。大医院门诊医生一天要看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病人,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但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医生人均门诊病人是7个病人;双向转诊送上来沉不下来,变为单向转诊等等。由于对基层医生缺乏信任,基层首诊率一直不高。以上海为例,2003年社区首诊率为35%,2013年该数字为40%,10年时间仅增长了5%。
分级诊疗出路在何方?
2013年,日本政府为强化分级诊疗意图收取越级诊疗费,但最终胎死腹中。中国的分级诊疗出路又在何方?
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思路。短期内,通过行政手段对不同医院进行功能定位,建立三级医疗体系。通过医保报销比例调控,引导患者有序就医;中期实现医生自由执业,通过不同收费标准,让成熟的值得信任的医生下沉到基层在社区。增加社区医院的医疗设备;长期措施是建立一支值得病人信赖的基层医生队伍,人才梯队建设是关键。目前,中国有280多万医生,但只有一半大学毕业。在国外,只要是医生都是同一标准的合格的专业人员。比如,美国都是8年教育后才能成为医生,英国5+3模式最为常见,即5年的医学院教育,加上3年的临床规范化培训。中国的医学教育制度则有3年制中专(医士),4年制大专(医高专),5年制本科,7年制硕士和8年制博士。越是基层医生学制越短,很难获得病人的信赖。
“一卡通走遍天下、无序就医何时歇”。分级诊疗是医改的一个横断面,是医改的集大成者,不是一个卫生部门就可以解决好的事情。所到底,医疗改革=民生改革=社会改革,需要中央政府甚至国务院的重视。
(原文标题:分级诊疗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1-24 16:34:3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24 16:00:3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海军 时间:2025-01-24 14:05:5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1-24 10:44:00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24 10:42:1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齐厄 时间:2025-01-24 10:37:28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