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专厂”也许成为城市文化的代名词。广州不需要“红砖厂”,广州需要红专厂文化。广州红专厂对于一个中年以上的人来说,确实不是什么“东西”,对广州需要“红专厂”于经济学家来说更不是东西!昨天我的微博引起珠江两岸乃至全国、全世界知道广州也有一个艺术创意园——广州红专厂,这是我对广州文化建设一个无意的贡献!我的第一条微博时这样写的:知道广州红专厂吗?据说它是沿用建于1956年中国最大的罐头厂——广州罐头厂(鹰金钱这个品牌大家应该还是知道的吧?),将废弃生产车间改造成既时尚又能给予无限灵感的创意空间。三年的打造,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区。最近因为要全部规划成为金融中心,政府准备夷为平地,引起坊间一片嘘声。我要考虑的是广州城市发展需要什么?
毕竟我还没有去过红专厂,我知道“要拆”是一位文化人给一位社会知道分子说的,广州需要“红专厂”这位社会知道分子转告了我。发了这条微博之后,我有了一个冲动和担忧:到底这个红专厂是用什么“砖”砌成的,平时路过,看过,却错过。于是午饭后,接着去大学城看望一位知名导演顺路走访了红专厂,发出第二条微博:今午携妻前往红专厂"考察",妻子是向导。这块地确实很大,乍一看就是一块遗弃的旧工厂,依稀看到历史的痕迹,仿佛也闻到罐头的余香。谁看了这地都有遐想。在开发商的钱眼中,无疑是块溢出油的聚金盆。在文化人的慧眼中,无疑是激发灵感产生无尽作品的创作源地,更是青年人的梦工厂!
第二条微博发出之后,纸质媒体开始关注了,他们更多关心的这“新闻”的真实性。而我更多的是考虑:广州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精神艺术的相辅相成,满城的钢筋水泥,何处是心灵的休憩??!!文化的广州一点点被“拆”掉了。旧文化被拆,新文化也被拆;广州,难道只包容只有文化沙漠上的楼宇高耸。为什么不可共生息呢?西关文化的重建,花费了多少人的心血和资金呀!为什么我们不可避免再一次的“错过”呢?
到红专厂走马观花看了之后,红专厂是集食肆、娱乐、文艺、怀旧与创作的文化集散地,类似北京的798文艺青年的艺术创作园。798是国内名声最大也最成熟的艺术区,原是798厂等电子老厂区,后来一些艺术家集聚于此;台湾也有不少。广州红专厂在广东绝无仅有且在国内小有名气,规划好,投入少而其印象与影响大于金融街。使我更加感慨:我们需要文化!
我看的是中午的红专厂,傍晚的和入夜的红专厂又是一种什么景观呢?在澳洲的朋友告诉了许多,她和她的朋友经常到哪里去。我见到的红专厂确实很大,说老实话,要把它溺死,确实很容易,因为它刚刚形成,它在一片"废墟"中,很虚弱;但是要发展它,也很容易,只要政府眼光放远一点,扶持一下就可以成为广州的品牌,因为艺术本身不需要奢华!
我的微博在记者的帮助下终于有了官方的“证词”,有说,知识在研究中,有说,没有计划拆,也有说,留一部分,也有说搬迁。也许我的微博一时成为谣言。但是,红专厂要拆的"谣言"引起网上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说明什么呢?不管拆或不拆,不管搬或留,不管方案定或没定,这"谣言"引发了广州人渴望文化的一种井喷,也许如同在沙漠行走久的人,看到前面一片绿洲,却是海市蜃楼,令人失望!我还是要强调我要说的一句话:艺术不需要奢华,文化需要沉积。博物馆不一定建在玻璃房内。
在这里我也用一下广州著名评论员陈扬的一条回应的微博:“有这样的事情?不如大家群策群力一齐出主意,看广州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拆?一次过搞惦。费事拆一处哭一处,闻者伤神哭者伤心。一了百了”。从陈扬的幽默,我们看出了我们执政的民主意识的同时也折射出执政的文化。
作者:蒋小富 时间:2024-12-21 10:15:3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2-21 10:15:3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王建中 时间:2024-12-21 10:14:3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2-21 10:11:5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晨晓 时间:2024-12-20 17:01:17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吴启峰 时间:2024-12-20 16:16:06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