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在2015长青藤百年医院论坛暨武汉市中心医院135周年庆上,北京市医改办原主任韩晓芳对分级诊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实现分级诊疗的前提是,改变目前医疗资源配置的“倒金字塔”结构,重新梳理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设计和相关政策、制度;日前也有人在媒体上干脆指出,分级诊疗是我国医改的最后一根救命草;虽然他们对医改“分级诊疗”的施行的分析、认识及预料判断在语言上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实事求是讲,这均说明行业或社会都对分级诊疗有不同的看法,应该引起顶层设计及基层管理和操作者的思考与重视。
分级诊疗,专家学者称之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良药”。然而,笔者认为,这些只是在服务主体——医疗卫生行业做的一些改革,而没有彻底对“看病难看病贵”症结进行挖掘治理,只是对卫生行业存在的不足与弊端而出台的一些补救或整改措施,从宏观来讲,是治标不治本。
分级诊疗怎么形成的?
其实,“看病难看病贵”是表象,微观分析发现它来自卫生医疗行业(重点是基层医疗机构)技术能力差、医疗消费高、不能适应和满足基层患者的诊疗需求、超过了地域患者的支付能力。而分级诊疗正是试图以此为突破口采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来治理基层“看病难看病贵”,人为截留多数患者,解决省市大医院的看病难,使其优质资源效益最大化。但在具体运行中,由于利益冲突,基层操作平台数量质量存在不足与缺陷,加上分级诊疗的核心手段——报销比,让许多基层患者进退两难,最终,为了自己的生命健康,只好抛开分级诊疗踏上艰难的求诊之路。
到底该从哪下手?
用客观立场、宏观意向看,要解决基层看病难看病贵,至少要从以下五点出发。一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软硬件问题,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民众收入,提高他们的医疗支付能力,三是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四是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打破常规,用行政手段让优质医疗资源无条件到基层服务,,摆脱计划布局与结构限制,建设百姓需要的医疗机构,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营企业到基层办医,五是经济运筹帷幄,用行政干预来制约基层公立医院的人均门诊住院消费,使其增长幅度不得高于地域CPI,工资收入与当地百姓收入不能有“贫富”差距。如果能这样,分级诊疗就会自行隐退,基层看病难看病贵就会大有转折。
也许会有人认为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及大量财力物力人力,需要医疗管理机制体制的突破性改革创新。但笔者认为,医改大政方针既出,就需要实施落实。许多省市政府下发文件政策放宽市场准入,下放审批权限,落实用地保障,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培育扶持,用行政手段鼓励健康服务业发展;国家发改委也以219亿元中央投资再为医改打基础。这足以说明,医改向卫生之外大踏步扩展。
因此,用战略眼光挖掘出可以看出,用分级诊疗缓解基层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只是医改的一个措施和手段,是对医疗行业局部改革,而不能完全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而医改要想能按设计达到目的,如韩晓芳提出的,就必须重新梳理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设计和相关政策、制度,单用分级诊疗难以推进医改整体的有序进行。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9-16 10:32:26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9-15 11:00:39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09-12 14:36:12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9-11 11:52:0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09-10 10:55:19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09-09 11:07:40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