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国内和国际著名护理管理专家李冰老师就推动医院管理职业化的首次见面交流中,她提出的引进病区护理主管这个模式对我启发很大。医院的病区管理目标多为疾病诊疗,尽管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有人文管理的内容,但并未做为一个专门的终极目标来设计。所以病区医生和护理管理机制一般是科主任和护士长领导下的小组负责制,以医生和护士为管理对象。而李老师所说的病区护理管主管,是协助护士长工作,以病区患者和家属陪伴为管理对象。显然,病区护理主管与医疗护理小组机制完全不同。前者是病区疾病诊疗管理,后者则是真正的“以病人为中心”的病区人文管理。由此展开,病区人文管理将一片广阔的天地,可供我们创新。
首先,认知患者是资源。患者是医院的二大重要资源之一。医院最大的资源不是建筑房屋、设备、技术和品牌,而是医生和患者,但社会和医院对这二个资源的认识与重视是不平衡的。医院普遍把患者当病源,而不一定把患者当资源。由于医疗质量的不确定性与难以把握,需要医院管理过程中充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发挥患者的潜能,引导患者主动配合,医疗质量与效果才能更有保障。在社会医学的角色行为中,患者群体在医院疾病诊疗舞台上可以充任多种角色,譬如就诊时的医患关系主角(听其讲故事般的倾诉),治疗时医生的搭档(乖乖的配合如天真好奇的儿童),候诊时的观众(目不转睛地盯着医生接诊或医务人员治疗操作,认真聆听医生接诊中与患者的对话),还有自觉不自觉地当了医疗服务的评判员等等角色。每个前面就诊患者的言行或多或少地会正向或反向影响后面候诊的患者。如果医院管理者把患者当医院重要的人力资源,加以引导与管理,患者资源的正面效应将是巨大的。
其次,家属陪伴当志工。从医院精细化管理方面,除了要把患者当资源外,还应该把家属陪伴有效地组织起来,成为病区的志愿服务者。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刚一留校,就被派去武汉同济医院护理一位本校工伤骨折的老师,当时住的是八人大病房。每天八个开水瓶都是我一人负责早晚打回,也还顺便照料一些没有陪伴的患者,这个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如果把医院做陪伴的家属有效地组织起来,让他们轮流值班,既体现了家属的社会价值,也可以减轻每个住院家庭的陪伴负担,这不仅仅是帮助了住院患者他们自己,也让医院的管理成本有所降低。
第三,让病区如社区。前二段的论述意义并不在于所说的本身,而在于为医院病区社区化管理提供了思路。医院人文管理的对象不仅仅是医务人员,医院人文管理的对象同样应该是住院患者及家属陪伴。特别是住院周期长的那些病区更需要有高度社区化的人文管理模式。社区管理让患者“活”起来,让他们从患者的角色中体验到社区成员的积极意义,形成帮助自己、帮助其他住院患者的良性互动人际关系。建立起丰富的社区活动,让他们从疾病与治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相信会有不一样的全新体验。这也许是改善医患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医疗纠纷的一种好方法。
第四,病区社区化需要新职业。要把一个病区打造成医院人文社区,需要颠覆传统的医院病区管理。从现在的病区专业人员来说,仅仅是医生、护士、治疗师和护理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心理管理师和心理咨询师(管患者是家属陪伴心理管理与心理疏导)、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管宣传教育及病区活动组织)、病区护理主管(管患者医疗及生活服务需求满足)、病区志工协调员(管前来服务的志工协调服务)等等新的职业。
病区按社区模式进行管理不会因为病人的住院周期长短而有任何关键的影响,要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思维来构建病区社区管理组织。通过实践探索不断完善病区社区组织设计,摸索出一套选拔住院病区管理者和骨干成员的方法。同时创新与探索社区活动规则与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相信一个充满人文色彩、有良好住院体验的社区模式能成为“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的亮点。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9-19 10:46:22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9-18 14:40:0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09-18 09:15:2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09-17 11:24:1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9-16 10:32:26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9-15 11:00:39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