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其他

一个案例教你如何医患沟通

19年01月23日 阅读:68189 来源: 曾思远转载

  医患沟通是医生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有很多医生并不擅长跟病人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出现过多专业术语, 让病人听不懂,或是把风险谈得太重,导致一部分病人拒绝治疗,有些干脆避谈风险。


  但医疗不是万能的,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问题,会引起病人对医生的极大误解。


  好的医患沟通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配合医生治疗,而且在万一出现状况时,能尽量减少病人对医生的误解。


  现在,我们就以膝关节置手术换为例,看看张中南教授是如何进行医患沟通的。


  您今年多大岁数了?看着这么年轻。


  (一句简单的问候或夸奖使病人放松下来)


  您用力握下我的手,使劲,用最大的力气握。再掰掰手腕,看看谁劲儿大。来,再咳嗽两声我听听。


  (初测心肺功能,评估治疗承受力和恢复速度)


  您心脏怎么样?有什么其他病没有?牙疼不疼?有妇科病没有?有脚气没有?有痔疮没有?


  (询问了解治疗禁忌症)


  我来跟你说一下你这个病好不好?你这个病,把X光片往这一放就很清楚了。你看,上边这个白色的是大腿骨,下面白色的是小腿骨,中间这有条黑色的缝。


  (用图像说明疾病和原因)


  你看这个黑色的缝有什么特点?


  (引导病人看出黑色缝隙变小)


  你的病就是由于这个缝变小造成的。这个缝是什么呢?它是一层软骨,就是我们平时啃骨头能看到的那层白色发亮的脆骨。这层软骨就像包住大腿骨和小腿骨的一层保护膜,这个膜越厚,缝隙就越大。但你看,这边的缝还有,说明这边的保护膜还很好,让你走路的时候不会骨头碰骨头,所以就不会疼。而另一边这个缝没有了,说明这层保护膜怎么样?说明保护膜已经没有了,所以你一走路就骨头碰骨头,就会疼。而且你疼的时候是在内侧的位置疼,因为这个位置的保护膜没了。


  那应该怎么治疗呢?最理想的情况是让你这层保护膜再长出来,可是人类现在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它一旦坏了,就永远都长不好了。那我们还能怎么办?你如果想从根本上治疗这个病,只有一个办法,就需要用人造的保护膜,来代替你原来的保护膜。


  (形象地解释治疗的依据)


  但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并不是把你的整个关节都换掉,它仅仅是把这个表面给你修好之后安上一个新的人工保护膜,让你不再骨头碰骨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工膝关节置换,它仅仅是把你的骨头表面换掉,明白了吗?


  (形象的说明治疗方法)


  这个手术看起来挺大,但实际上这个手术恢复起来还是很快的。一般来说,手术后2-4小时之后你就能站起来了,就能走几步了;手术后你需要进行一个康复训练,系统的康复训练,经过这个训练,你应该在2个星期左右,就能不用拄拐自己走了;到了3个星期左右你应该能够上下楼,而且能够小跑,还能跳一跳;到了3个月左右你就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走路,就看不出你做过手术了;6个月左右,你就可以出去旅游啦、爬山啦,都可以的。虽然并不是所有病人都可以这样,但是有99%的病人都可以达到这个恢复速度。


  (介绍治疗后的过程和常见效果)


  这个手术也会像其他任何外科手术一样,也可能出问题,比如手术中的麻醉出问题、手术后膝盖发炎了、或者给你安装的保护膜又松动了等等,都有可能。


  (介绍治疗的副作用或风险)


  但是这些所有情况加在一起,发生的概率不超过1%,100个人里面可能有1个。也就是说你做完这个手术后膝盖越来越差、还不如不做的可能性小于1%。


  (介绍副作用或风险的发生率)


  如果不做这个手术呢,你这个腿也会越来越坏,这个可能性是多大呢?是100%,跑不掉的。


  (介绍其他治疗方法的副作用或风险的发生率)


  一个是做,可能会越来越坏;不做,也可能越来越坏,但是做了变坏的可能性是1%,不做变坏的可能性是100%。所以说对比做与不做,都有坏处,但是哪个坏处更大呢?不做的坏处更大。


  (比较不同治疗间风险或副作用的发生率)


  还有,你做的话帮你彻底治好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是99%。可是你要不做呢?治好的可能性是多大?是0。


  (介绍并比较不同治疗的有效率或治愈率)


  所以做的好处比不做的好处要大,做的坏处比不做的坏处要小,所以建议你做这个手术。


  (总结利弊权衡,明确治疗建议)


  就像我们吃药的时候,会看到绝大多数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为什么有副作用我们还要吃药?就是因为虽然药物可能会存在副作用,但是这个概率很小,而不吃药治不好病的概率却很大,所以说医疗总会有风险,但是我们要权衡利弊,选取最佳的治疗方案。


  那么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主动询问并详细回答病人的所有问题)


  病人:这个人工关节可以用多长时间?


  像这种进口的人工关节,一般可以使用20年-30年,甚至可以用到50年。它的主要问题不是磨坏,而是松动。比如你骨质疏松了它会松、发炎了它也会松,这个跟关节的本身寿命没有关系。现在根据基本的测试它的寿命是30年到50年。


  医生在与病人谈话过程中,和蔼亲切的态度可以使病人放松,并对医生产生信任,医生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应该多采用图像对照和形象比喻的方法来解释说明。


  现在,很多医生为了保护自己,在与病人谈话中,用了大量篇幅介绍诊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很少谈及诊疗可能产生的好处,也很少对不同诊疗方案的利弊进行清楚的比较。


  临床医患纠纷证明,这样做并不能保护医生,而且导致很多病人产生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情绪,甚至拒绝诊疗。


  因此,医生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能用临床研究的真实数据,来帮助病人比较各种诊疗方案的优点和缺点。使病人能够清楚的了解诊疗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顺利的接受诊疗意见,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各种状况,能最大程度的减少病人对医生的误解。


  医患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一)基本要求


  尊重、诚信、同情、耐心


  1.一个技巧。


  倾听——请多听病人或家属说几句;


  介绍(解释)——请多向病人或家属说几句。


  2.二个掌握。


  掌握病情、治疗情况和检查结果;


  掌握医疗费用的使用情况。


  3.三个留意。


  留意对方的情绪状态、教育程度及对沟通的感受;


  留意对方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


  留意自身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


  4.四个避免。


  避免强求对方及时接受事实;


  避免使用易剌激对方情绪的词语和语气;


  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


  避免刻意改变和压抑对方情绪,适时舒缓。


  5.六种方式。


  就是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互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同意沟通和实物对照形象比喻沟通。


  (二)沟通方法


  1.预防为主的沟通: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只要发现可能出现问题的苗头,并把此类作为重点沟通对象,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在晨会交班中,除交医疗问题外,可把当天值班中发现的不满意苗头作为常规内容进行交班,使下一班医护人员有的放矢的作好沟通工作。并记录在晨会记录本中。


  2.交换沟通对象:


  在某医生与病人或家属沟通困难时,可另换一位医生或主任与其沟通。


  3.书面沟通:


  对丧失语言能力或某些特殊检查、治疗的患者可用书面沟通。


  4.先请示后沟通:


  当下级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解释不肯定时,先请示上级医生,然后再沟通。


  5.协调统一沟通:


  论断不明或疾病恶化时,在沟通前,医—医之间,医—护之间,护—护之间要相互讨论,统一认识后,由上级医师对家属进行解释,以避免各自的解释矛盾对家属产生不信任和疑虑的心理。


  作者:张中南


  编排:医管界(微信ID:ygj301)


本文由(曾思远)转载自: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tzcO-jJpuoNofYbi4kTZYg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1107阅读

用信仰的火把,照亮医美行业发展前路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24 14:28:09 文章来源:原创

1147阅读

医美只是一个小的行业,既然上了擂台,就不要害怕竞技。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22 09:46:43 文章来源:原创

1342阅读

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美人输掉裤衩子!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19 14:39:06 文章来源:原创

10285阅读

MCN公司拼命让医生接广告或带货将会爆雷

作者:涂宏钢 时间:2025-06-13 13:07:37 文章来源:原创

7530阅读

脱离医保依赖,医疗机构与医生的转型之路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6-13 11:27:15 文章来源:原创

3373阅读

四川卫健委通报新天药业举报处理意见,折射哪些信号

作者:涂宏钢 时间:2025-06-03 17:32:45 文章来源:原创

简介
1967年9月生,医学博士。从事医生行业十余年,现任某民营医院儿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