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是医院产生名医,还是名医产生名院”的讨论,颇感有趣,这不就是一个“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问题吗?这二者肯定也是说不清楚的,名医肯定能产生名院,名院也就能更多地产生名医,因为人能改善环境,环境也能成就人。讨论这个循环的游戏似乎没有多少意义,但如果把它与医改联系起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似乎就很有意义了。
老百姓“看病难”,难的是到大医院、到名院看病难,而“看病贵”呢,也是到大医院、名院看病贵。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大医院’名院有名医。殊不知城市的小医院、民营医院看病根本就不难,有的甚至是门可罗雀,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名医,或者没有名医独立发挥作用的空间。
医疗改革几十年了,除了医保制度的全覆盖让百姓受益,公立医院改革基本上是去公益化,公立医院两极分化,强的越来越强,弱的越来越弱,公立医院改革的最终结果就是让名医与名院实现了更强的捆绑,譬如时下公立医院的医联体,大医院的集团兼并与扩张,其最根本的就是利用了名院与名医,如果缺少名医,这种公立医院的集团化是不可能到如此的空前规模。个人认为,公立医院的医联体,尤其是集团化,是与医疗资源的平衡分配不相容的,它不会加强公益化,只能是形成公立医疗集团的既得利益化。然而要打破这样一个对名医的垄断,就必须尽快全面推行医生的多点执业制度。
然而,多点执业现在有点不接地气,因为多点执业并不是让医生成为自由职业者,这种制度是对医疗改革制度的一种缓慢的变革,其本质仍然是医疗机构对医生的垄断。这样一种机制下,无法让名院有更多的医生流动,也就无法让名院产生更多的名医。
而医生不能成为自由执业者,也就断了大多数名院之外的医生让自己成为名医的可能,因为他无法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医疗环境,他无法在多个医疗环境中同时进行比较,从而让环境制约了医生的发展。
医疗改革目前的切入点应该着眼于二个方面,一个医疗环境平台的打造,另一个就是医院人才职业环境的建立,对于医生来说,让其成为像律师一样的自由职业者是最重要的。如果这样的改革,我们就有了打造名医的医院环境,也有了打造名医的人才环境,有了这二个环境,下一步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就有了根本的“二极”(医院和医生)。
仍然回到多点执业,毕竟这是目前来说已经实行的医生职业方式改革,但多点执业尚缺乏有效的实践形式。目前许多行业有工作室模式,极大地发挥了游离机构之外,独立工作的各专业人士的作用。像心理咨询师基本上是工作室制,国内现在也有了家庭医生工作室,相信不久的的将来,医院一定会形成医生工作室的模式,为那些跨出体制内的医生们,提供一个相当自由与独立的医生工作空间,利用医院的整合资源,发挥名医的更大效应,这种模式就是名医造名院的一种好方式。
改革的实用性在于能让名院造就更多的名医,这就需要名院放弃对名医的垄断,让名医自由地走向社会为更多的百姓服务。由于名院部分失去名医,名院就有了危机感,势必形成新一轮的名院发展。
而社会上的名医进入到更多的医疗机构之后,会带动一批医院跨入名院行列,形成名医造名院的井喷优势。名院多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就缓解了,而名医多了,技术得到了普及,医疗价格也就会下降。
所以,名院造名医,名医造名院,这需要有改革的机制,否则,即使有这样的真理,也无法让社会有更多的名医与名院,永远只有那么一小部分名医与名院,老百姓也享受不到,也享受不了。
作者:文宇澄 时间:2024-11-21 17:34:19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苏卓然 时间:2024-11-21 16:14:1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段涛 时间:2024-11-20 17:01: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4-11-20 10:27:4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4-11-20 10:24:4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蒋小富 时间:2024-11-19 22:00:53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