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医改相关政策的落地,医生自由执业正逐渐成为趋势,这将使医生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放开多点执业,对于真正有技术、有潜力的医生来说是重大利好,不过要想顺利完成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过渡,除了医生的专业能力以外,还要懂得如何打造医生个人品牌。
第一、打造医生个人品牌要先找准自身定位
· 您最擅长什么专科领域?
· 您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 您希望做出什么样的成绩,工作室?医生集团?
如果您是一名全科医生,已经是主治医师或者副高,擅长慢病管理,糖尿病或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诊疗,您想成为该领域的权威或公众认知度非常高的医生。那么,如何将自己“慢病管理权威专家”的形象植入到患者的心智中,就是关键。这需要做好职业规划,找准自己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固化下来并逐步加深加强。
第二、持续医学科普,加强营造口碑
在当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如果医生能时常分享患者听得懂的干货医学知识和常识,对于打造医生个人品牌IP很有帮助。俗话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光顶着个“某某领域权威专家”“知名心内科医生”的名号是不够的,还需要内容来做支撑。持续输出医学科普知识的好处就在于,一来可以获得社交平台或移动医疗平台的流量支持,增加曝光率,让更多的人认识您;二来可以梳理巩固您的专业知识,加深专业度,同一个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释、结合不同的事件分析等,都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思考,内容输出的过程也是进阶增强您思维逻辑的过程。
因此,必须围绕自身定位,来持续进行相关的科普内容输出,比如乳腺科医生在通过持续分享女性关心的乳房科普知识,科学的选用贴身衣物,正确的使用女性保养品,以及适当的心理疏导,避免因一些商家的蛊惑上当受骗,就能在患者心目中逐步形成认知,一旦有相关身体不适就能想到您搜您的科普文章,寻找解决方法。这样既可引流,又能营造口碑。
第三、医生形象塑造上要有个性,突出自身优势
在塑造医生个人品牌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传播性。换句话说,就是医生不仅要有内涵,还要有自己的个性。
尽管权威、严肃、不拘言笑的医生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媒介变革的当下,这种刻板的医生形象却并不大适合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和蔼可亲、没有架子、接地气的医生形象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和圈粉。比如在行文中加入互联网语言(如一些“热梗”),增强科普内容的可读性,避免只是高高在上的专业词汇堆砌让大家看不懂,更别提引起关注了。
第四、建立品牌还要注意语言沟通以及沟通方式
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有 3 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从顺序看,语言是排在第一位的。
常言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病人寒”。
在与病人交流的过程中,「如何问话」是有技巧的。
举个例子,假如有个男士手里拿着挂号单,表情痛苦地走进候诊室。如果接待时,你问“你看病吗?”,病人有可能相当生气,甚至会反问“我不看病找你干嘛,来吃饭啊”。但是如果这样问“你哪里不舒服?”,病人可能就感到很温暖,并详细介绍自己的病情。
所以高明的问法使人心中喜悦,而愚蠢的问话则会引起对方失笑甚至反感。
实质上,问话的奥妙,千变万化,要使自己的问话时时得当,还得不断学习和揣摩,并因人、因地、因事地灵活运用。
比如经常会有这样的笑话发生,50 多岁男性和 20 几岁女性带着孩子来看病,我们有的医护人员会说「您是孩子的爷爷还是外公」,实际人是孩子的爸爸,你说尴尬不尴尬,孩子爸爸得什么心情。
如果不明确具体的关系,我们在询问的时候可以这样「您是孩子的什么人」,这样就可以避免前面尴尬的场景了。
如果是对一个四十岁的女患者,不妨问,「您应该三十岁左右吧?」,这比问「你有多大年纪?」要好得多。
医患纠纷与沟通不当密不可分,一句话说得不合适,可能就会拉大医患间的心理距离。
公立医院的门诊就像个菜市场,人群拥挤,声音嘈杂,给人的感觉非常糟糕。比如你正在门诊接诊患者,诊室外面有不少人在等候,这时有人推门进来要加塞先看,医生肯定不会高兴。
有的医生可能会责怪患者「没看见我在忙啊,出去等着去」,碰到比较有脾气的患者,马上可能就回你一句「你牛什么牛」,转身可能就投诉你「态度不好」。
你看看,一句话就给自己带来了小麻烦。
遇到类似加塞的患者,我们可以严肃又客气告诉他「请你先到外面等一下,叫号轮到的时候再进来,我今天一天都在,挂我号的我都会看完的」。你看,是不是既拒绝了加塞,也不失客气,患者也无话可说。
医患沟通的钥匙,掌握在医生手上。
别忘了人情也是治疗,而沟通,就是最重要的人情。
所谓人情治疗,就是要理解、关怀、关心、帮助病人。
由于患者的心身都比较脆弱,在医患关系中他们大多处于被动地位。
尤其是一些突然染病或重病者,这时候常有绝望情绪笼罩了他的身心,对疾病的无知,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某些世态炎凉,足以摧毁他的生存信心、生存意志、生存兴趣。
这时医护人员应该让他对疾病有所了解,对死亡的感觉有所淡化,否则「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心死」的病人是难于治疗的。
如果我们善于与病人沟通,这会大大有益于病人的康复,医疗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比如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当中,医护人员除了给予针对疾病的常规治疗外,还做了相当多的心理治疗,也就是沟通。
医生护士化身多面手,有在方舱医院带着大家跳广场舞、演小品的,有在病房给患者表演扭秧歌、唱歌的,这些都加深了医患之间的情感,所以我们会看到患者出舱或出院时对医护人员真诚地感谢,还有不舍。
总之,打造医生个人品牌,需要做的就是,找好自身定位,持续不断地加强塑造自身优势领域,并深入到患者心智中去。用平易近人、接地气的个性形象和患者建立起长期信赖的医患关系,注意学习和总结平时工作过程中与患者的沟通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愿意传播您。
未来,在医生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苦练内功和塑造品牌,一个都不能少。
作者:Doctor廖
来源:医管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25 10:04:4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张民 时间:2025-04-23 17:15:4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21 11:01:1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史晓峰 时间:2025-04-21 10:48:3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史晓峰 时间:2025-04-19 14:14: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史晓峰 时间:2025-04-18 09:51:51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