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医院营销

新机遇下,中医振兴需要理念和价值观的重塑

21年05月31日 阅读:19424 来源: 蒋小富原创

  国家对中医药的扶持政策一波接一波,力度越来越大,这种背景下,每个中医人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长久以来压在心里的憋屈好像突然间释放了,中医春天到了,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但现实是中医能否发展起来,政策只是利导,中医人特别是中医医生的社会人格重建,理念和价值观的重塑才是驱动中医发展的内核。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医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是过去政策压制,民间中医的取缔,外行领导中医,利益集团的打压,中医学院教育不行,疗效跟不上等等,这几乎是90%以上中医医生的共识,的确也客观存在,但中医发展不起来,就是这些外部的因素,我相信都很容易解决,但怕的是开错方用错药。


  关于政策压制、外行领导内行、利益集团的打压等,说白了是市场资源竞争的结果,中医历来的小农意识,明哲保身的自私中庸之道,连一些打着中医旗号的江湖骗子都不敢发声、净化,又有何勇气去参与市场竞争?政策资源是需要努力争取的,需要大家集体协同来影响上层和大众认知,取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但现实是我们中医医生个个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和行业生死,最后结果连自己的饭碗也端不稳。


  关于取缔民间中医,表面看是把能看病的医生行医资格取消了,但事实上,民间中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行医,今天我们很多的中医馆有不少没有行医资质的民间中医在坐诊,新冠期间,“清肺排毒汤”的拟方人葛又文,就是一个民间无证中医。


  民间中医肯定有高人,但更多是江湖骗子。如果一个行业连基本的准入门槛都没有,谁都可以做中医医生,后果如何?再说,民间中医医生从来都不是主流,真正主流的中医医生都是各个时代的精英,只是最后服务民间大众罢了,李时珍、孙思邈、华佗等,如果是民间的劳苦大众,能有机会接受教育并著书立论吗?


  关于学院教育培养的中医医生都是西化的,根本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反过来问一句,我们传统的中医师承模式就是成功的范式吗?大家去看看中医世家,有几家传承超过三代的,基本上传1-2代后就靠“秘方”混饭吃了,跟骗子也没什么两样,既然大家最推崇的师承模式不行,还咋呼咋呼高唱传统师承模式批判学院教育干嘛,半斤对八两,不如一起合计怎么培养真正能看病的中医医生更好。


  其次,我们的中医文化真能支撑中医医生成事吗?


  我们中医文化到处充满了大而空、假而作的丑态,看看我医馆家家贴的“大医精诚;宁愿架上药生尘,但愿人间无病人;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等,到执行过程中的“医不叩门、医治有缘人、八不治”等,再比较下希波克拉底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从中能发现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你更愿意相信谁?中医历来自我神秘化,为什么?


  再看看我们中医的师徒传承文化,说白了就是一套江湖玩法,小弟跟着帮主混口饭吃,帮主需要小弟扯大旗,整体格局促狭,造成中医门派林立,相互诋毁,虚假繁荣,徒弟把技术换个名字自立门户更是层出不穷。


  传统中医的师徒传承某种意义上是扭曲人性的,师傅一言九鼎,徒弟卑微谨从,什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今天哪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愿意受点恩惠就多个爹呢?这种相互利用勾结的师徒传承模式,演变到今天就成了一些机构帮所谓的中医教授、主任、民间大神收徒,搞个仪式,封个红包,道貌岸然的说几句医德训示,一起吃一顿,拍张照片完事,然后徒弟顶着XX大师传承人的头衔行走江湖。


  最后,为什么中医行业到处在内耗?


  中医内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中医派别多,相互瞧不起诋毁,更别说形成统一的理论认知和诊治标准;二是医生跟投资人之间的内耗和肉搏,目前连锁中医馆基本上不是在服务客户,而是服务医生,特备是一些大牛医生,毫不夸张的说,伺候这些医生比伺候自己爹妈还要上心仔细,医生满意了医馆才存在,这叫医馆投资人和经营者如何经营市场、经营客户。


  再说到利益分配,中医医生一边在客户那边立牌坊,说什么商业化对中医的腐化和伤害,投资人对医生医德的冲击,把药价提高了,可事实是医生跟医馆谈利益的时候,从来就没心慈手软过,血口大开是常态。医馆饮片的毛利在50-60%,一般的医生抽掉10-20%,大牛医生要抽掉25-40%,挂号费基本上全部归医生个人,大家自己核算下,除掉人工、房租、耗材成本、水电费、市场拓展费用等,医馆还能剩几毛钱,90%以上的连锁医馆不盈利或者亏本,是什么原因?更可怕的,很多医生把别人医馆当成自己积累客户的道场,初诊在医馆,复诊就在医生的手机和家里了。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传统中医文化熏陶出来的中医医生,既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人格,又不具备基本商业价值观,往往把个体凌驾于集体之上,强调个人利益,忽视中医行业发展的规律和他人的价值,中医发展到现在,还是一个个医生瞎哄哄的个体行为,没有整体概念,更别说是产业了。


  所以,想要重振中医行业,仅仅是政策上的利导,估计能火一段时间,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商业+医疗”的本质,从产业、创新、整体、客户的视角来重新梳理我们的中医文化,健全中医医生的社会人格,革新中医医生的思维,重塑中医医生的价值观。


  第一,要对资本抱有敬畏和感激之心。


  自古以来,给人看病都是要收取报酬的,否则,这个事就不成立,也不可能诞生中医医生这个职业。看病获酬本身就是商业行为,就需要我们中医医生遵守基本的商业规则,做到诚实守信,在商业盈利和医疗社会属性之间建立好平衡,既有合理的收益以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回报股东,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中医领域,又能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提高技术疗效,降低他们诊疗花费和时间成本,而不是医生个人立牌坊,让投资人经营者做冤大头。


  没有投资人和资本进场,仅凭中医医生自己玩,基本上都会把自己玩死,中医世家的断代和衰落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


  2015年至2018年,中医行业迎来了一波投资浪潮,说句不好听的,那是利用了投资机构对中医行业理解不深,对中医医生群体认知错位情况下的不理性行为,之后,投资机构基本上看见中医项目就跑,希望中医医生谨记这个教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认清自己。


  资本不是洪水猛兽,中医行业如果没有资本的扶持,就会是一潭死水,是不可能实现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思维升级和运营升级的,中医行业必须拥抱资本,合理利用资本,中医医生对资本也必须抱有敬畏和感激之心。


  第二,要树立中医产业观。


  只有中医是一个产业,才会凝聚成一个整体,才会激发产业链上、中、下游参与者的创新激情和合作共赢精神。


  过去,我们中医医生是把所有的环节如药材、诊疗技术、开方、服务、客户等都掌控在自己手上,依靠三根手指打天下,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好中医就是一家医院”这种沾沾自喜的垃圾个体观,丧失了基本的合作精神,建立起个体和家族式的自私自利、保守价值观,在跟西医同台竞争时,毫无反击能力。


  中医个体户跟中医产业是相矛盾的,个体户追求的是通过技术封锁让自己及子孙后代中医这碗饭吃的更省心省力,中医产业是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分享和高效来服务更多的客户实现价值创造;个体户追求的是单打独斗,把什么都抓在自己手里,产业追求的是分工、合作、共赢。


  所以,只有树立中医产业观,才能避免落入医生个体话语权体系,从产业整体视角审视,共创行业繁荣。


  第三,中医馆要联合起来建立行业规则。


  中医馆最难处理的就是跟医生的关系,请个医生来坐诊,看似跟医生有紧密的联系,事实上医生既不是医馆的员工、主人、产品、服务员、客户,但医生又承担了员工、主人、产品、服务员、客户的所有角色,留下一堆尴尬给医馆。


  医馆想服务好客户,首先要服务好医生,医生即客户,如果不进行项目创新、流程创新和触点设计,医馆基本上没服务真“客户”的机会。


  医馆想盈利,首先得说服医生留点空间,否则医生挂号费一拿大笔一挥,医馆连粥都没得喝。


  医馆想打造品牌,但打造品牌必须具备的要素都在医生手里,忙活几年经营的医馆,也禁不起个别医生一走医馆关门的悲惨结局。


  所以,医馆一定要联合起来建立行业规则,如合理的利益分配、医生在医馆的具体定位和职责、医生行为规范、服务标准、医生黑名单等,净化医馆经营乱象,避免医馆之间毫无底线的挖抢医生资源。


  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行业规范,20年内,医生必然凌驾于医馆之上,个体大于整体,医生跟医馆之间不可能产生理念和行为上的趋同,结果就是90%以上的中医馆成了医生的道场和炮灰,反过来对整个中医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第四,医生技术品牌化。


  靠传统的师承模式还是当前的学院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都不可能满足中医发展需求。师承模式,一个师傅一辈子能带几个徒弟,而且还得看师傅脸色,美其名曰“机缘和悟性”,说白了就是保守自私。


  学院模式,教授、博导又没几个真正能看病的,如何能培养出能看病的学生。


  市场化的今天,技术最好的传承方式就是打造品牌,只有医生技术品牌化,方可实现收益和传承的相得益彰,才能让医生敢于分享自己的技术。


  经济利益的驱动远比所谓的情怀大度和讲规矩,从而让中青年医生更容易更自由的学到技术,少走弯路,服务更多的客户, 这跟中医产业要求技术创新、分享和高效协作的本质是一致的。


  第五,要全力以赴进行技术创新。


  很多中医医生说,我们连传承都传承不好,谈什么创新,把中医技术传承跟创新放在了对立面。反过来看,2000多年来,我们什么时候把中医技术传承好了,即使我们所有的中医医生天天研读《黄帝内经》、《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经典著作,天天临床应用,就能把技术掌握好,提高疗效,建立起核心竞争力?


  今天医疗的竞争,除了技术疗效外,更核心的是人性化和整体效率的竞争,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老套模式,开一大袋子苦不拉几的饮片,早晚被年轻人淘汰掉,即使个别医生的疗效很好,也不可能在整体疗效和效率上建立起竞争优势。


  中医技术创新,一定要走智能化、数据化的临床研发道路,通过大数据来驱动技术发展,通过智能化来提高疗效和效率,而且当前医疗领域的竞争态势留给中医创新时间不多了,因为现代医学在智能化、数据化领域的应用远远领先于中医,并且把智能穿戴和健康管理结合起来了,抢占了市场入口,如果我们中医医生还自以为三根手定天下,后果不堪设想。


  中医振兴之路漫长险阻,作为行业的主体——中医医生,必须重新审视我们上千年来所遵循的中医文化和价值观,取精华去糟粕,健全自己的社会人格,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树立产业观和整体观,遵守基本的商业规则,才有机会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307阅读

“企业健康伙伴”计划——从个体获客到团体服务的渠道进化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9-24 11:55:41 文章来源:首发

493阅读

从冷场到爆单:民营医院直播间「钓鱼」指南

作者:芸朽 时间:2025-09-24 11:29:02 文章来源:首发

4316阅读

穿透流量迷雾:民营医院三极内容营销转化矩阵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9-23 13:57:34 文章来源:首发

6607阅读

从信息轰炸到价值共鸣,谈谈构建医患信任转化密码

作者:芸朽 时间:2025-09-22 15:25:30 文章来源:首发

10203阅读

破解增长瓶颈:民营医院CLTV全生命周期营销模型实践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9-22 10:57:39 文章来源:首发

15060阅读

"适老化传播",解决从信息失达到银发流量的精准渗透

作者:芸朽 时间:2025-09-19 10:58:46 文章来源:首发

简介
医生IP和医馆运营领域专家,《医生IP运营和进化之道》、《自媒体时代,中医馆客户运营指南》作者。
宣传口号
独立、洞察、跨界、原创,探求中医馆运营管理底层逻辑
职业亮点
对医生自媒体品牌打造、变现模式和中医馆运营有深入地理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