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植树节,三年级的女儿在家做作业,我和她妈妈得出门办事,为了让她心安理得认真学习,给她送了两个词,写在她的本子上。
第一个是“十年树木”,从今天是植树节到种树,重点是给她讲了树的成长过程,由此延伸到她自己,今年十岁了,这辈子想做成多大的事,今后十年非常重要,把这十年看成是种自己这棵大树的过程。
第二个是“慎独”,“独”字她知道是独自的意思,“慎”字不认识,我拆解了下,是“心”和“真”的组合,就是用心、真实,爸爸妈妈在不在家,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不贪玩,尤其是不玩电子产品。
她看起来是很认真地听了,我内心多少有点得意,教育和忽悠好像是孪生兄弟。不过,很快我也联系到自己的工作,这个“十年”,瞬间击中了我自己。
医疗运营这个词最近几年开始火起来,但如何定义,实施路径又怎么走,团队怎么搭建,效果如何把控,如何评价运营效率……还没有定论,甚至都没有人敢喊出来自己是行业NO.1。
平时谈及工作,我们出言必谈“运营”,做事必往“运营”上靠,医生品牌运营、科室运营、患者运营、医院运营管理、新媒体运营、活动策划运营等等,好像不谈“运营”就不能显示自己的实力。
回过头来看,但凡做医疗运营的,无非是医学类专业出身和非专业出身两大类,医学类专业的主要是医生、护士、辅助科室岗位转换过来的,各大医学院都没有“医疗运营”这门课程吧;而非专业出身的更显然,几乎没有基础的医学教育经历,专业知识更是匮乏得很。
前几天王辰院士在两会期间讲了个观点被短视频平台疯传,大概意思就是不能把医疗当作服务,更不是商业服务。暂且不评论这个观点,医疗发展到今天,已有多个细分领域,各种办医层级,部分医疗服务中已经有很重的商业成分,那么在此领域中做运营的,如果没有自己的判断和体系,又怎么能把工作做下去呢。
医疗到底是不是服务,如何切割,这是顶层思考的问题,一线从业者无法逃避“服务”,而且,还必须专业。最近我们做了个《患者服务手册》,提到一个词“爱伤观念”,“这是医生的常规动作,不是技术规范,也与医术无关,但‘手心的温度’传递的却是 医生的‘爱伤观念’”。你看,很多行业的服务工作都没这么专业的词汇,是不是说明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和丰富内涵呢。
医疗服务一线工作者如是,医疗品牌更是如此。
经济增长进入缓慢阶段,越来越多的医药工业企业,甚至房企等各种财团大肆收购医院等医疗机构,进入医疗服务领域,但是几乎没有顺利衔接的,这是为什么?因为跨界了,完全是两个领域,而且医疗并不是开奶茶店,也不是开洗脚城,搞点小资、喊喊口号是做不好医疗服务。
作为医疗运营的实践者,我的要求是同时做一个输出者,唯有不断实践、持续输出,才能成为专家。多长时间能成为专家,至少在一线实践三年且坚持总结输出,不然可能盲人摸象,只了解其中的一点点就夸夸其谈,也可能茶壶里煮饺子,不会培养人,做不出体系。
站在医疗机构的角度来看,三年显然是不够的,小小个体户诊所,在相关基础齐备的情况下,三年可以形成基础的医疗品牌,但是一个成规模的二甲以上机构,涉及的人和事多且广,如果不能做好运营,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是不容易的。
如果非要给一个期限,我认为是十年。对于医疗机构,须给出一个十年的规划,拆分成各个段落的计划,不断向上,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医疗运营从业者也一样,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不断学习各领域的知识,组建运营工作必备的知识模块,在各种实践中总结迭代。
来源:医友Plus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9 11:24:1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7 11:45:17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6 10:23:2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9-15 11:07:14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9-12 18:21:4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2 14:13:49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