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京津冀一体化”的设想,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媒体上常有报道,譬如说有关专家披露,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整体方案会在某个时点出台。但是,至今还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2015年两会召开时,又有媒体报道,从天津代表团和河北代表团传出消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编制完成,审定通过后将很快出台。报道中披露,相关的规划有的已经落实到“细则”这一层面,包括交通一体化细则、环保一体化细则和产业一体化细则;据说还确定了“时间进程表”。
然而,以上媒体披露的信息,与曾经炒得很热的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京津冀一体化,似乎均无直接的联系。按我们熟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先完成交通、环保和产业的一体化布局,是可以理解的。属于上层建筑的教育、医疗领域,在发展过程中略显滞后,也符合规律。因为只有交通便利了,经济融合了,环保落实了,进一步考虑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一体化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要单独讨论医疗资源的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布局,确实有相当的难度。不过,既然说到难,那就从困难和问题着手。因为回避困难和问题谈理想,常常会不接地气。
首先,从京津冀二市一省的医疗资源配置看,北京自不待说,天津也实力超群,就是河北其实在全国也属上乘。如今的医院,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总希望自己能够保有和维持一个稳定的客户群体,而且规模越大越好。对于政府机构,现在考核也很严,各级政府都要自己的政绩。所以,公立医疗机构和医疗行政机构,对于病人异地就医和医保资金外流,实际上是非常在乎的。这些问题,会不会造成京津冀三个行政区域间的体制性障碍?而且在医疗保障体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体质性障碍实际上是否是难以克服的?
其次,医疗服务实际上是人对人的服务。所以,在医疗服务机构中,人的因素,即医护人员的因素,其实是第一位的。以此为前提,想简单地用搬迁医院的方式来平衡分布不均的医疗资源,恐怕也是困难重重的。现在的人力资源配置,即使对专业人员,也至少是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并行的。医院的搬迁不是设施设备的搬迁,医护人员流失了,医院的搬迁就是空话。
前段时间,曾提出关于医疗资源布局的一个新的设想,即打破按行政区划层级部署医疗服务机构的固有惯习,同时也消除医疗服务机构的所有制界限(无论公立民营),而代之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医疗服务本身的发展规律来对医疗资源进行适当重组的思路。窃以为,这可能会对建立京津冀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有一点帮助。
医疗资源的现实分布,自有其的历史原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承,才形成了如今的大格局,轻易改动谈何容易?何况,在当今世上,医疗资源总是稀缺资源。此处所说的医疗资源稀缺,不仅是指建设一个高等级医院所需的场地和设施设备等硬件投入的昂贵,更是指高素质的医护人员的短缺,还要考虑长期以来形成的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的独特性和可持续性。在如今医疗服务体制下,高素质的医护人员向一些名牌医院集中,恐怕有其本身的客观规律性。如果用行政手段来进行干预,使之在地域上均衡化或均等化,可能对医疗服务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升并不利。将一个名牌医院搬迁了,甚至拆解了,最大的风险是:这个医院的名牌效应,很有可能也就随之被削弱乃至被解构了。
根据以上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或许需要设定两个基本原则,即既要尊重已经形成的医疗资源分布格局的历史传承,又要进一步使之在服务的地域和人群方面有相对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乍一看,这两个原则似乎造就的是一个两难的议题,但其实可以考虑以一种相反相成的策略来达到相反相成的目标。能够同时符合这两个原则的相应对策,可以用改革中常说的一句“准套话”来表达,这就是“盘活存量,发展增量”。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30 11:09:0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张民 时间:2025-04-28 17:42:46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4-28 16:18:1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黎汉军 时间:2025-04-27 17:40:4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张磊 时间:2025-04-27 11:31:4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刘牧樵 时间:2025-04-25 14:03:45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