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http://zl.hxyjw.com/arc_7087
历史分布格局下的医疗资源,可以被看作存量。相应的对策,不是改变,尤其不能用行政手段去改变,而是“盘活”。在这里,盘活的主要意思应该是充分挖掘潜力,主要是挖掘医护人员的潜力。
显而易见,医院的硬件是不能随便挪动的;但人是活的,而且据说越挪越活。关键在于怎么挪?现在政策上允许医护人员多点执业,但是,如果如何“多点”任由医护人员个人决定,那恐怕也是会乱了套的。所以,对于医护人员的“挪”,还是要有一定的规则,包括要走一定的程序。
光有存量,显然还是不够,因为现实中的这点存量本来就不敷使用,而挖潜的空间也不是太大。对于这一点,在各种媒体上可以经常看到医生护士的吐槽。所以,一定要发展增量,同时使存量向增量中渗透,最终融合,以此来挖掘存量的潜力。然而,还有一个问题:增量在哪里?从现在的形势看,可以说可能主要在民营医院。
政府投资办公立医院,有两个缺陷。因为政府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布局,常常是根据行政区划而不是根据实际需要来部署的;而且在这样的布局中,任何一个层级办的医院,哪怕是社区医院,一个模式,都得是综合医院,不然在编制上就可能会“吃亏”。这样的惯习,一时半会还真扳不过来。民营医院,一般来说,对市场需求更为敏感,有可能在按行政区划布局的公立医院体系的疏漏处,扮演“拾遗补阙”的角色,以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根据国际经验,按实际需要建构的医疗服务体系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第一层次是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病人在这里首先进行检查和诊断,然后是治疗或手术。但在这一层面的时间并不长。有专家介绍,譬如在美国,这一阶段平均才7天。然后,病人会带着医嘱转移到康复医院,到那里进行休养和康复,得到悉心的护理直到痊愈出院。还有一个层面是为那些已经没有可能治愈的病人准备的,那就是长期照护的服务机构。
按以上的分析,京津冀地区的大医院,包括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都可以通过并购、合作或联营等方式,建立起上述的医疗—康复—长期照护体系。通过这样“医疗服务链”,达到使医疗服务布局均衡化或均等化的目标。
一个病人,可以首先到在特大城市(譬如北京、天津)或大中城市(譬如石家庄、唐山等)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那里集合了京津冀地区最好的医护人员和配备了最好的硬件设备——进行检查和诊断,然后是治疗或手术,这一阶段平均时间为7天。然后转入设在离家尽可能近的康复医院——医护人员和硬件设备毋需最好,只需合格——进行休养和康复,得到悉心的护理直到痊愈出院,或者在离家尽可能近的长期照护机构得到护理和生活照料。在新体制中,医护人员,无论高级、中级或低级,都能人尽其才;硬件设施,也都能物尽其用。
在这个医疗—康复—长期照护体系中,康复医院的所有制可以是公立的、也可以是民营的,也可以是最时髦的“混合所有制”。但目前可能会以民营医院为主,因为公立医院,哪怕层级再低,也许一时还不具备这样的“觉悟”。当然,政府医疗行政部门的规划和引导也很重要。有了这样的新体制,医护人员的内部流动和多点执业也就容易规范了。
最后,要建成这样的医疗—康复—长期照护体系,京津冀之间的医疗保险制度就不能各自为政,而要融为一体。当然,这需要时间,慢慢改变,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问题还是要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实际利益,要以共赢的体制和机制来诱导,而最忌讳的则是生硬的行政干预。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30 11:09:0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张民 时间:2025-04-28 17:42:46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4-28 16:18:1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黎汉军 时间:2025-04-27 17:40:4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张磊 时间:2025-04-27 11:31:4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刘牧樵 时间:2025-04-25 14:03:45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