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其他

互联网+基因催生精准医疗

15年12月16日 阅读:10067 来源: 罗奇斌原创

  互联网拥抱基因行业,已经不是技术创新问题,而是模式创新问题。互联网的成熟和基因行业的崛起,在两个行业都经历过风风雨雨的青春期以后,两者的碰面和邂逅,注定不是简单的恋爱关系。互联网进攻基因行业的招数归结起来有四招。


  第一招,通过云端技术部署基因行业。


  2015年4月20日,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华大基因在全球发布一款强大且具高安全性的基因组数据分析云计算平台服务产品--BGI Online.BGI Online为新一代测序项目的管理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让用户可以轻松创建和运行复杂的数据分析流程。


  现今对海量的新一代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存储和共享已成为巨大的挑战。BGI Online旨在为研究者解决面临的时间和成本难题。BGI Online拥有强大和可靠的基础设施和一流的安全性,可以为各种类型、大小的机构提供数据存储、自动化分析、数据传输、生物信息方法开发和共享服务,为科研数据研究提供更便利、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凭借丰富的新一代测序数据分析经验,华大基因开发了基于“云”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海量新一代测序数据的分析、存储和共享的传统难题。BGI Online负责人李国庆表示,我们开发的这一解决方案不仅符合HIPAA法案和欧盟隐私法规等行业安全条例,我们还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强大和可靠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针对新一代测序的大数据分析需求。


  BGI Online平台使用了最先进的资源管理系统,以确保资源在运行计算任务时的精确分配和实时的任务监控,并对可能遇到的错误进行及时反馈。华大基因还研发了独特的运行流程,尽最大可能地防止由于内存不足而导致的任务失败,并且在发生任务失败时自动保存节点,无须从头进行分析,从而大大节省运行的资源和时间。此外,高速缓存的采用也大大缩短了数据分析时间,例如,生成和写入5Gb的数据文件只需13.3秒。


  BGI Online平台用户可以基于华大基因的开源软件开发工具,创建自己的分析工具。更重要的是,用户的分析工具可以与BGI Online平台的公共分析工具、生物信息分析工具和其他资源相融合,从而建立一整套更符合用户自身研究需求的分析流程。


  李国庆指出,我们很高兴与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分享我们的产品。有了它,用户可以真正拥有一个强大和易于使用的分析平台,满足所有新一代测序实验室的需求。


  云端技术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的专宠。巨头们通过解决三个问题,逐步地将基因数据资源归入囊中。


  云端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数据存储。最早通过云端技术部署基因行业的互联网巨头,是谷歌和亚马逊(后来加入的微软和IBM等众多巨头均为跟风部署)。


  以谷歌为例,早在2013年3月,谷歌已经邀请了基因组学领域的科学家将DNA数据转移到谷歌的服务器上。谷歌将其服务器称为Google Genomics.谷歌通过自身占有的数据库搜索技术优势,将人类的基因数据进行备份和建立索引,同时开发了一系列的应用程序接口API.


  亚马逊云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AWS)和基因行业的合作可以一直追溯到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提供的全球范围的基因信息比对搜索引擎。2012年,亚马逊的云服务已经接管了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的基因数据存储,当时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人类遗传学数据库,并且数据是公开和免费的。


  谷歌和亚马逊针对DNA存储云端化服务在市场上交锋已经一年了,双方直接进行价格战的结果是,谷歌提供每个基因组的年存储费用只需要25美元。目前每个人的基因组原始数据在100GB左右,谷歌提供压缩数据服务以后这个数据能压缩到1GB以内,也是说每年一个人的基因组数据云存储只需要0.25美元!


  国内互联网公司必须要通过免费占据基因信息入口。数据的价值在于挖掘和互动,如果这些价值超过了数据本身的产出和存储价值,免费是大势所趋。


  云端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数据运算。云存储的解决会衍生出一批生物信息创业公司。道理很简单,云端技术门槛太高了,老百姓不能直接使用。看看我们手机里面安装的都是App而不是云端服务器API软件就知道了。这里会衍生出一个很复杂的云计算产业。


  云服务提供商将服务器集中起来,不仅提供云端的存储,而且还提供云端的运算和资源的管理等服务。有了这个良好低价的生态环境,众多的互联网公司诞生了。在基因行业,催生了Tute Genomics、DNANexus、OneCodex、Seven Bridges Genomics和NextCode Health等生物信息公司。这些公司里面有使用谷歌的云存储和云计算服务的,也有基于亚马逊的AWS云端服务搭建的生物信息大数据平台。


  2013年11月,谷歌投资的23andMe公司遭遇美国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封杀,2014年1月4日,谷歌领头对DNANexus公司进行1500万美元的C轮投资,DNANexus是一家DNA数据管理和分析在线工具提供商。谷歌这些互联网巨头对数据应用端的企业进行投资,其目的在于打造一个对于自身有利的闭环生态环境。


  云端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数据安全。云端解决的数据安全归根结底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另一个是检索的安全性。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商机。我们知道互联网巨头已经把数据应用开发放权给小公司来形成生态环境了,到了数据安全这一环,如何把权力回收呢?


  答案还是进行放权。谷歌推行的做法是:制定规则。


  数据安全是一块鸡肋,数据传输出问题了,你说责任谁来承担?客户操作、网络传输、加密服务商、保险公司、国家安全局、云服务提供商等等都逃不掉干涉。美国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到今天还在整天吵着数据安全问题,国内目前也拿不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这里的数据传输安全问题,需要联盟和行业协会来制定规则划清责权;数据检索的安全问题,交给检索公司来解决(美国是谷歌,国内是百度为代表)。如果解决方不是责任承担方的话,交给政府行业监督部门来仲裁。


  第二招,通过互联网医疗整合基因行业。


  在谷歌如火如荼地占据了基因信息入口以后,作为美国另一名互联网巨头亚马逊也紧锣密鼓地从另一条小道后来居上。这一条小道,就是互联网医疗。


  从种种迹象来看,预计2015年亚马逊等弯道超车的互联网巨头会通过互联网医疗直接切入基因行业,利用物联网的入口优势来占据基因信息资源的源头-终端消费者。


  德勤咨询在其《2020年健康医疗预测报告》中预测,到2020年在线病人将呈指数级增长。从医疗到健康,从医院到家庭,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的发展,最终会使家庭成为医护的主要场所。


  基因检测和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会是互联网医疗的主力军。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基因信息资源要实现从被动获取到主动获取,需要将基因测序和可穿戴设备结合起来。怎么理解这里的逻辑呢?


  前Illumina业务发展副总裁Jorge Velarde说过,在可预防疾病的风险中,平均只有20%与基因有关,10%来自医疗,20%来自客户之前和现在的环境,高达50%来自客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除了基因数据,还有其他数据的采集,包括人的行为数据和医疗记录数据等;以及周围生活的环境数据,包括空气质量、气候和微生物等。从这点来看,基因检测收集到的是人的遗传信息,可穿戴设备收集的是人的行为数据。这两部分需要整合在一起,同时通过传感器收集周围生活的环境数据,通过体检和医疗机构收集医疗记录数据,这些数据就构成了互联网医疗的整体数据集了。


  国内的互联网巨头BAT,已经在互联网医疗市场上面直接交锋。今年1月,百度已经正式成立移动医疗事业部,这个新成立的部门会直接整合百度原有的各项移动健康和移动医疗业务。从2月百度与国家卫计委的合作发布会来看,政府推行的新医改政策会拉来互联网巨头们一起来玩,这样的趋势下,争夺医疗健康终端消费者的入口之战,会在2015年正式上演。


  基因行业是一个小众市场,这场医疗健康互联网大战势必会带动基因行业的企业站队。阿里巴巴通过电商在不断的逼退药企,百度则拥抱了医院,腾讯抛出“智慧医疗”来对抗阿里的“未来医院”……这一系列的交锋,最后还是会落地到一处,那就是“以人为本”,所有的部署最终的目标都是抢占用户。基因行业的企业必须明白这一点,目前国内市场的主战不是基因行业而是医疗行业,基因测序注定只能屈居二位,甚至第三位第四位。能否摆正自己的位置,需要基因行业的企业冷静下来思考,而不是高调地抛出基因压倒一切的姿态。


  在全球互联网医疗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中国移动医疗行业也进入了快速增长期。这个行业会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整个市场规模预计在未来20年会突破万亿大关。无怪乎某些基因行业的领头企业在鼓吹这个万亿级的大市场,指的是整个健康产业而言。不是我们基因行业的企业在独占这个健康市场,而是全社会在分这块大蛋糕,别忘了,互联网巨头们都在盯着呢。


  第三招,通过基因测序邂逅基因行业。


  互联网邂逅基因检测的结局,注定是要免费。


  华大基因的王俊曾经说过,基因检测什么时候可以免费呢?免费实施的到来事实上在于基因本身的数据价值远远大于产生他的数据所需要的成本。对于华大来讲这样一个趋势延续我们认为在2019年左右,5年左右时间我们可以真正达到这样的结果。


  从王俊的这个分析来看,他已经站在了互联网思维这个角度来看待基因检测产品了。因为互联网对于数据的价值追求是很高的,数据价值的体现不在于数据本身,而在于数据转化成为信息以后的价值,这个信息的价值需要用户的参与来实现。


  那么互联网为什么会看上基因检测呢?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问题里面找到答案:消费者需要什么?


  消费者需要的是基因检测吗?如果是,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必须能够帮助解决这个需求出现的每个环节,比如检测在线的追踪,产品比价的平台,在线报告的易读,后续需求对接的便利,基因信息授权的可靠,数据和隐私的安全等。


  消费者需要的是互联网吗?如果是,基因检测只能作为互联网的一个卖点,简单地说,它就是一个新的瓶子,里面装的还是旧酒。所以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潜台词,是互联网需要基因检测,还是基因检测需要互联网呢?


  互联网和基因检测的邂逅,基因检测注定是小三。道理很简单,用户从哪里来?一定是从互联网引来的用户,而不是在基因检测入口引来的用户。基因检测入口的用户在现阶段只能从医疗机构和体检中心进入,从消费者市场进入还不太现实(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闭环的终端产品)。从互联网入口引来的用户,带有天然的属性,那就是对收集数据的产品敏感度和抵触性很高,这样造成用户的获取成本不断地提高。互联网急需更多的花瓶来吸引用户。


  基因检测是一个很好的花瓶,能够给互联网带来新鲜的血液吸引用户,增加用户黏性,但是不能成为正房。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互联网和基因检测谈恋爱,注定只是一场耍流氓的戏。醉翁之意不在酒,双方都是明白人,都是心照不宣。最后埋单的,只能是政府和投资人了。


  第四招,通过投资孵化包养基因行业。


  投资孵化初创公司来抢占行业资源,这不是新的模式,而是资本运营的一种传统方式。


  Google Ventures是Google在2009年3月成立的风险投资基金,总部位于旧金山。截止到2014年年底,Google Ventures交出的成绩单里面,总共投资了282家公司,其中有16家已经上市或被收购。在管理着16亿美元的Google Ventures合伙人里面,Bill Maris负责投资生命科学和医疗技术领域,在所有投资里面,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已经占总投资资金的36%.其中包括耳熟能详的Flatiron Health, DNANexus, One Medical等公司。


  从互联网巨头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部署来看,基因行业仅仅是作为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之一,真正说到战略部署,还远远没有达到基因领域业内人士的期望。从前面谈到的三个方面来看,通过投资孵化基因公司,对于国内互联网巨头来说,也许不是一笔好的买卖。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1935阅读

我们是如何搞死一家20余年历史的品牌医院的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3444阅读

【必看】2020~2024最全的医美监管文件汇总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3633阅读

慢病、抗衰老、精准治疗——民营医疗机构的新机会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3772阅读

中国医美:是春天来了,还是回光返照?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3258阅读

医美器械国产化,BBC拦不住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3499阅读

新政早知道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障法(草案)》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

简介
罗奇斌,奇云诺德创始人。《互联网+》丛书联合作者和《互联网+基因空间》主编。中信出版社《互联网+医疗》联合作者。贝壳社BioMan成员。基因空间微信公众号和基因世界APP的内容主编,同时担任国内多家知名生物科技网站专栏作者。曾在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从事项目研发工作,担任过易科学生物信息学顾问以及“和君医药医疗健康沙龙”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精准医学与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