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其他

投资人必读:精准医疗需要多少家基因检测公司

16年07月14日 阅读:15674 来源: 罗奇斌原创

  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经济


  任何一家基因检测公司在介绍行业背景的时候都会异口同声的提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三大伟大工程之一。对于投资人来说,也许更感兴趣的是,这么一项伟大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带来投资和就业机会的。


  毫无疑问,任何巨大的科技革命必然会带来经济上的飞跃。历经8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从最初六个国家参与到十几个国家加入,已经从美国走到了国际,这里带动了整个全球经济的发展。从2011年美国的一份名为“Economic Impact of the HumanGenome Projec”报告来看,美国政府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上面投入的38亿美元,推动了7960亿美元的经济产出。仅仅在2000年期间,在基因组领域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经济产出就达到了670亿美元,支持了31万个工作岗位,产生了200亿美元的个人收入。


  这么一份激动人心的报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随后出现的生物科技热潮和后来发生的经济泡沫。让我们仔细分析这份报告产生的一些背景,也许会有一些启发。


  这份报告的分析是由Battele Technology Partnership Practice公司做的调研,当时Life Technologies基因也提供了资助。分析里面提到的经济影响并非来自基因组学,而是包括除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外的塞莱拉公司开发的技术催生的产业。比如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束以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还继续投入了72亿美元作为资助其后续的项目。所以说38亿美元只是在基因行业的基础科研上的投资,还没有算上在产业界为了解决技术问题在医药、农业、能源生产上面的投入。

 

1010.jpg


  如果我们再仔细看看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前的历史:


  1984年美国能源部在Utah州召开了一个内部会议,讨论了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意义和前景。一年以后,能源部形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草案。经过两年的准备,在1987年初,能源部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拨出了550万美元启动了HGP。1990年10月1日,经美国国会批准HGP正式启动,国家投入至少30亿美元进行人类基因组测序。


  所以这是能源部发起,NIH牵头做的一项工程。Battelle的调研人员为了得到分析中的数据,观察了美国的6个行业和研究部门:与基因组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和定制编程服务;利用基因组学的医学和诊断实验室;生物制品和诊断;分析仪器制造;科学的研发服务;与基因组学相关的药物研发。


  从这些经济数据和涉及到的领域来看,目前国内在基因行业上面的布局和投资基本上都是围绕这六大块来切入。至于在每一块上面的投资比例和切入方式深度上面,在投资界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基因检测已经完成从0到1的过程


  这份报告推出的时间是2011年,细心的投资人会发现这一年恰恰是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提出“精准医疗”的时间点。很多人会以为是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里面提出的“精准医疗”,其实不然,这里滞后了四年的时间。从美国科技转产业率极高(欧美发达国家高于40%,而中国不到10%)的背景来看,四年的时候足够完成投资的布局、产业链的部署和相关专利技术的转化了。

 

1011.jpg


  精准医疗里面的“精准医疗”概念是2011年由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在《走向精准医疗》这一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就是基因检测。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基因检测公司究竟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还是一个从1到N的过程呢?


  对于投资人来说,找到一家独角兽公司完成从0到1到过程是梦寐以求的业绩,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后的15年期间,基因检测产品是否已经完成从0到1的过程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2006年的时候,基因检测产品已经结束了从0到1的过程。接下来的十年,其实就是一个从1到N的过程。这里会诞生多少个N呢?


  23andMe接过了从0到1的使命


  2008年《时代》杂志年度最佳发明奖得主是一家叫做23andMe的公司(此前只有iphone这样的跨时代产品入选),这家公司背后的故事相信目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作为Google投资的一家基因检测公司,创始人是Google联合创始人布林的前妻Wojcicki,撇开这个公司强硬的背景不谈,我们来看看当时做类似服务的其他两家公司。

 

1012.jpg


  deCODE和Navigenics。deCODE是一家有着十多年在基因行业摸爬滚打的冰岛公司,而Navigenics主打的是高端服务价格昂贵的产品。其中Navigenics是一位癌症研究教授David Agus与Biosystems公司CEO以及遗传学家Dietrich Stephan在2006年创立的。


  再看看这三家当时的市场价:23andMe是399美元,deCODE公司是985美元,而Navigenics要的是2499美元(因为Navigenics同时提供了专业的售后电话咨询服务)!三家里面只有23andMe是最快出报告。“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首席科学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院长Francis S. Collins曾经在他2011年出版的《The Language of Life: DNA and the Revolution in Personalized Medicine》一书中写过对三家基因检测的体验报告。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只有23andMe最终独立存活了下来,Navigenics在2012年被Life Technologies公司收购,同年deCODE公司(该公司从1996年成立到2009年破产就一直没有盈利过)也被美国生物科技制药商Amgen公司收购。但是,烧了近十年资本的23andMe,相信日子一定不好过。也只有在美国,创业家和投资人才能有这样的耐心,能够等来十年的不盈利,烧钱烧到肉痛,只为成就一个伟大的事业。但是这个所谓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呢?

 

1013.jpg


  这个梦想就是数据。借用谷歌创始人Page的话来说:“我想让全世界的数据都在我的笔记本电脑里”,这一回,Page的合伙人Brin的前妻通过23andMe告诉世界:“我希望全世界的医疗健康数据都在我的手机里”。


  如果说数据游戏的开始是2015年的重头戏,那么首先登上舞台的必定是第一批烧数据的玩家。DeCode和Navigenics已经是嫁出去的人了,目前能真正踏上舞台第一步台阶的,只能是23andMe。


  十年磨一刀,23andMe刚刚进入2015年,就宣布完成了两笔合作交易:1. 与Genentech公司合作,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2. 与制药巨头辉瑞(Pfizer)签署合作协议。除了这两家合作以外,23andMe还和其他12家机构达成了合作,其中包括私营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经过十年来数据的积累,这家公司已经攒下了80万消费者的基因数据。创始人Wojcicki终于迎来了她的春天,之前的十年烧到肉痛的投资者们也开始蠢蠢欲动。


  日本如何完成从0到1的过程

 

1014.jpg


  从2006年到2015年,整整9年的时间让一家从0到1,再从1到N的企业已经无法被世界上任何一个团队再复制。就在23andMe成立以后,全球开始烧起投资基因检测的热潮。以日本为例,传统的医疗机构和药企开始切入基因检测业务。越来越多的日本投资机构模仿美国对基因检测行业的热捧,资本进入日本基因检测市场。


  截止到2013年,日本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机构高达738家,提供的基因产品琳琅满目,跨度涉及健康体质、疾病风险、美容、教育等基因检测服务。服务技术和费用都没有统一,整个基因检测市场一片混乱,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和监管规范。


  2012年美国的23andMe公司因为得到新一轮5000万美金的融资,开始烧钱启动99美金的个人基因检测项目。紧紧追着美国互联网巨头屁股的日本互联网企业,开始意识到这个行业潜在的巨大商机。


  2014年,日本的互联网巨头们正式布局基因行业。


  2014年中旬,日本移动游戏巨头DeNA宣布推出名为Mycode的基因检测服务,服务包括283项检测内容,并且给出检测后相应的饮食和锻炼跟踪提示。检测刚刚推出的时候,含有三个价格档位,35种疾病检测收费9800日元(约500元人民币),100种疾病检测收费1.98万日元(约1000元人民币),283项全套检测收费2.98万日元(约1600元人民币)。

 

1015.jpg


  10月份,日本雅虎正式启动个人基因组数据库“HealthData Lab”项目。模仿23andMe的操作方式(网络招募+在家采集+检测外包)通过融资烧钱构建日本人的基因数据库。前期免费提供1万人的基因检测服务(这也是够烧钱的),检测项目包括40项疾病和80项身体状况等。


  与此同时,日本大型电机制造商和通信公司也开始通过物联网的思维进入基因行业。11月份,东芝集团开发了一种缩短基因分析的系统,只需要一周时间就能完成分析。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开发了一种手表式的传感器,结合基因分析技术希望通过基因检测能够帮助人们预防疾病。


  中国的基因检测市场在2006年的时候又是如何的呢?在2006年席卷了全中国的联合基因转型上市以后,中国的基因检测市场沉静了很多年。最近在精准医疗重新被拿出来炒冷饭之际,越来越多不冷静的投资机构和业内人士开始盯着庞大的健康人群蠢蠢欲动,中国的从1到N过程又是如何的呢?


  基因检测的传统模式需要升级

 

1016.jpg


  传统的基因检测公司已经在2006年的时候被美国互联网公司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如果我们还是走的传统模式来创造一家基因检测公司,一定是没有出路的。特别是在国内,很多挂了”羊头“的传统基因检测公司,认为很聪明的避开”基因检测“的敏感话题,挂了”健康管理“的牌子,实际做的业务还是”基因检测+增值产品销售”。


  这样的模式一定会在”三度“以后做死。这里的”三度“,就是说,客户的客户的客户。因为基因检测只能发现问题,问题的积累,在三度以后,得到的是三次的几何倍增。最后的问题会激发,直接的后果的就是客户的转移和信任的丧失。如果市场出现一千家这样的公司,将会群魔乱舞。到2013年,日本已经出现了738家基因检测服务公司,中国呢,估计在2016年底会超过一千家。


  所以说,基因检测公司转型是没有办法的了,需要的是升级。升级什么呢?升级的是产业链的制造模式。


  目前基因检测公司的技术支持是什么?就是实验室。这里的实验室既有临床检验实验室,又有科研服务的实验室。有的实验室有资质,有的没有。如果我们把实验室比作的工厂的话,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工厂实现稳定高效的生产线没有得到统一。


  升级的第一步,需要在实验室里面实现。

 

1017.jpg


  经常听到业内的朋友提起搭建一个国家标准的第三方临检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开报备和审批的繁琐流程操作外,实验室的标准化构建本身就是一件很高的技术活。这样的临检实验室除了用一千万以上的资本能够搭起来以外,其他的小型实验室是否也能够提供基因检测的技术支持呢?答案是模糊的。


  事实上,在各大公司、机构、高校和地方的实验室里面,都能够提供部分的基因检测技术支持。这里的信息是极度的不对称,碎片化和成本不透明化。


  基因检测的产业链制造过程是混乱的。这个情况让我想起了在广东沿海城市最初出现的服装制造业。大大小小的作坊式工厂上千家,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价格,清一色的代工式生产,没有自主的品牌等等。


  所以说这个实验室的升级是迫在眉梢。中国如果要在大健康产业的基因行业里面能够吹起风,首先需要变革的要从根抓起。这里的会出现巨大的商机。在未来三年内,这个领域会出现一场洗牌的时期。

 

1018.jpg


  首先是平台型的基因公司会诞生。按照目前基因行业的发展速度来看,国内资本市场对于这个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的基因行业需要一个学习介入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持续一年左右。为什么是一年呢,因为现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也很激烈,一个顶级的投资机构和一个三流的投资机构之间的差别在几个月呢?3-5个月。这意味着,在一年内,资本对于一个行业的投资共识会达到平衡。像奇云诺德这样的平台型企业,在资本共识达到平衡的时候,会诞生几十家以上。按照目前平台型企业的发展速度来看,基本上是每一个月进行一次产品升级,每三个月出现一次产品迭代。也就是说,如果平台型企业无法做到每一个月在行业内出现一次爆点有点动静,基本上可以说核心竞争力不够。


  其次就是其他行业的收购。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需要我们注意,去年10月1日开始,证监会允许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不需要审批。以前所有国内的上市公司如果要收购基因检测公司,需要报证监会批准,而且只允许同行业并购。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家搞灯管的公司都可以收购基因公司了,一家卖饼干的食品上市公司都可以买基因公司了。未来互联网公司收购国内的基因公司进行产业布局也是势在必行的潮流了。


  最后就是资本的疯狂推动。大家都知道北京做了一个新的资本市场叫做新三板。现在已经超过深沪两市的总和了。如果照着目前2700家的基数和发展速度来看,两年内超过一万家应该不是问题。一旦新三板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话,不管多少人不看好这个平台,在反映到创业公司的发展战略上面一定会出现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在资本的疯狂推动下,很有可能在本来已经一片混乱的基因检测市场上得到放大。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2912阅读

我们是如何搞死一家20余年历史的品牌医院的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4542阅读

【必看】2020~2024最全的医美监管文件汇总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4824阅读

慢病、抗衰老、精准治疗——民营医疗机构的新机会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4597阅读

中国医美:是春天来了,还是回光返照?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3951阅读

医美器械国产化,BBC拦不住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4669阅读

新政早知道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障法(草案)》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

简介
罗奇斌,奇云诺德创始人。《互联网+》丛书联合作者和《互联网+基因空间》主编。中信出版社《互联网+医疗》联合作者。贝壳社BioMan成员。基因空间微信公众号和基因世界APP的内容主编,同时担任国内多家知名生物科技网站专栏作者。曾在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从事项目研发工作,担任过易科学生物信息学顾问以及“和君医药医疗健康沙龙”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精准医学与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