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19世界家庭医生日。
最近,也是集中学习《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日子。
于是“老徐评医”今天与大家伙一起在这个日子里依“法”谈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1、世界家庭医生日的来历
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于2010年在墨西哥坎昆宣布将每年5月19日定为世界家庭医生日。至此,这个日子使全世界家庭医生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使世界各国所有为社区医疗做出贡献的工作者得到了关注和支持,世界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家庭医生工作的价值。
目前,对于家庭医生,我们还有很多认识不正确的地方,实际上家庭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家庭医生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提供长期签约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
家庭医生不是到家里服务的医生,对于确实行动不便有困难的,也可以提供家庭服务。但不是所有的家庭医生非得要上门服务。签约之后,建立了稳定的服务关系,有一个熟悉的医生朋友,能够获得更好的服务。
家庭医生不仅管医疗,还要管健康。家庭医生既可以诊治常见病和多发病,也可以提供健康评估、康复指导等等。
2、国家卫健委安排的活动
2020年5月19日是第10个世界家庭医生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专门下发《关于开展2020年“世界家庭医生日”主题活动的通知》(国卫办基层函﹝2020﹞366号)并确定今年的主题是:携手家医?同心抗疫。
具体要求做好四项活动:一是关心关爱基层医务人员。深入基层调研,倾听意见建议,走访慰问有特殊困难的基层医务人员,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参加疫情防控的基层医务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待遇补助,特别是要切实落实乡村医生各项补助,确保乡村医生队伍稳定。二是深入挖掘基层感人事迹。三是加强基层防控宣传教育。各地要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推动落实基层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网格化管理举措。四是广泛宣传签约服务政策。
3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规定即相关政策要求
该法第三十一条指出,国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居民签订协议,根据居民健康状况和医疗需求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尽管这一条仅仅66个字符(包括标点符号),但却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关问题说的比较清楚。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主体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形式是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而不是家庭医生个人名义来实施。根据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规定,家庭医生是为群众提供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现阶段家庭医生主要由以下人员承担: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二是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三是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医师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临床医师,特别是内科、妇科、儿科、中医医师。同时还鼓励符合条件的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含个体诊所)提供签约服务,并享受同样的收付费政策。未来随着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签约服务队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主要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师(含助理公卫医师)等组成。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必须“签约”,即与居民签订协议,同时根据居民健康状况和医疗需求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也是当前签约服务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最薄弱的地方,经常发现很多地方只签约不服务或没有按照协议内容进行服务,服务缺乏个性,针对性不强,这也是造成签约服务不被居民认可的主要原因。
为此,2018年4月, 国家卫健委在关于做好2018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基层函〔2018〕209号)中,一改过去过于追求签约率提升的做法,提出要合理确定签约服务工作目标。要求各地要结合服务能力及资源配置情况,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确定签约服务的工作目标。在稳定签约数量、巩固覆盖面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向提质增效转变,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不断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要盲目追求签约率,不要层层加码,同时要采取措施避免签约服务数量下滑。
2019年4月,在关于做好2019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基层函〔2019〕388号)中,提出家庭医生在为签约居民提供诊疗服务时,要将健康档案管理、慢病随访、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治疗服务整合开展。对于患有多种慢性病的患者,家庭医生要统筹考虑患者的健康情况,力争在一次门诊服务中满足患者诊疗需求,提升服务效率。
家庭医生团队要密切与签约居民的联系,通过门诊治疗、随访、健康咨询、信息推送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服务需求提供精准健康服务,当好签约居民的健康参谋。
有条件的地区要完善相关政策,在科学评估、合理分级的前提下,为失能半失能高龄老人、残疾人、终末期患者等确有需求的人群提供上门医疗卫生服务,将签约服务从机构延伸至社区和家庭。
根据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基层服务能力、自然环境、贫困人口数量及慢性病患病情况等多种因素合理确定“应签”的范围,做到重履约、重质量、重服务感受度。
加快签约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运用互联网、手机APP等,为签约居民提供在线签约、健康咨询、预约就诊、健康管理、慢病随访、报告查询等服务。通过短信、微信等渠道,每季度至少为签约居民推送1条个性化健康教育信息,增加签约居民的感受度。
这些具体要求都是为了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实,让签约居民能够获得真切是在的感受。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距离政策设计的目标还很远,不但签约居民没好感,家庭医生也是苦不堪言,看来,家医签约任重道远。
来源公众号:老徐评医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