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新海医院大批职工身着白大褂聚集在广州海运大厦门口,反对医院再度由企业接手,并沿用企业模式来管理,要求将改制后的医院移交地方政府或医学院校。
2017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等六部委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在2018年年底前要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的集中管理、改制或移交工作。但改革面临重重阻力,进程远比预期缓慢,国资委一度将剥离大限从2018年底延期到2021年,增加三年“缓冲期”。
现在,国企医院改制的最后期限迫近,各家国企医院改制还在继续推进中。
为什么每次改制,几乎都是医务人员抵制?医院改制是否会影响到职工和患者的利益?
国企医院改制开始出现速度加快、规模增大的趋势,就目前来看,改制的最后期限迫近。改革本质就是利益关系的重构,因此有改革就有冲突,遭遇医务人员抵制确实是因为影响了他们的利益,跟患者没有直接影响。
之前在国企体制下,相当于无论服务量如何,都有人兜底,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普遍国企医院效益低下,人浮于事,变成国企的一个重大负担,这也是历史遗留问题。改制实施后,如果移交给地方政府,相当于事业单位,那么职工和医护人员相对有了稳定保障,他们还愿意接受,如果被企业收购,相当于改制成企业,自负盈亏后,职工与医护人员自感不如从前,也没有了编制与保障,因此出现了系统性冲突,医务人员与资本方的矛盾经常有激化的表现,其本质是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办小社会,如幼儿园,学校和医院等后勤服务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谁来收购导致的。
改制如何改才能让医院职工满意?
改制很难让所有人满意,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是国资委等部门的事,而医院改制之后本质上是劳资双方的特殊雇佣关系,可以适度征求医院职工的意见,但也不可能被绑架,如果事事考虑这个,那还怎么改革,这是国家战略,就跟原来国有企业负担养老教育和福利分房一样,取消必然影响一部分人利益,甚至很多人利益,那难道就不改革了吗?
很多企业医院改制遭到抵制,程序不规范少数人暗箱操作是一方面,而本质上是员工现实利益受损,如改制后,事业单位将不复存在,医护人员的编制也没有了。而与编制相关联的薪酬待遇、职称晋升、养老医疗保障等很多现实利益都没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保障,也许才是员工抵制的根本原因。而对于大多数国企医院职工来说,关心的还是改制或重组后,医院的发展前景如何,以及自己的发展前景如何。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原地踏步,业务不前是无法让任何人满意的。
因此,在国企医院重组改制中,如何获得医护职工们的认同非常重要。坚持程序,和参与主体积极协商是非常必要的。六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重组改制要充分听取拟重组改制医疗机构职工意见,职工安置方案应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
另一方面,对于国企医院职工来说,也要意识到,国企的大锅饭时代已经要过去了,趋势不可挡;希望回归政府办公立医院的铁饭碗可以理解,但即使对于很多政府办公立医院职工来说,也都很快将直面市场的考验,即使不少政府办公立医院也将面临改制。
要实现国企医院改制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2017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等六部委发布《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134号文),明确规定在2018年年底前要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的集中管理、改制或移交工作。但剥离进程远比预期缓慢,国资委后在时间节点上作出让步,将剥离大限从2018年年底延后到2021年,增加三年“缓冲期”,剥离过程显得漫长而艰难。
虽然缓冲三年,但134号文给出的企业医院四条剥离之路依旧不变:关闭撤销;移交地方政府,纳入公立医疗体系;接受社会资本的重组改制;在以健康为主业的国有平台上进行资源整合。
企业医院千差万别,问题特别多,比如有的医院规模很小,但是又没法关闭,想移交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缺乏接收能力或者不愿意接收,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的补贴、编制、后续持续投入等方面存在问题。国有平台也不愿意要,可能就只能接受社会资本重组。
社会资本接盘企业医院,运营好的并不多。经过前几年的惨痛试错之后,如今社会资本“豪买”企业医院的热情已退烧,开始愈发理性。由于医疗机构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变现难,各路资本投资热情明显降温,企业医院改革改制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