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院发展到当前阶段,除了关注行业“做了什么”之外,也应同时关注“做得如何”,为此,本次报告针对互联网医院运营现状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针对全国范围内已经建成并已上线运营的互联网医院进行,调研共计发放114份线上问卷,回收109份有效问卷。
新职能部门产生,物理围墙正在打破
调研显示,近半数的医院主导型互联网医院单独成立了工作部门负责互联网医院事务,实体医院不仅限于使用本医院的医生执业,企业型互联网医院热衷招聘全职医生,医疗资源突破物理空间流动的趋势愈发显著。
在医院主导型互联网医院中,49%互联网医院成立了单独的部门负责互联网医院工作,近半数的医院由信息部门或医务部门管理,也有8%存在其他情况,例如远程医疗中心、门诊部等。在实体医院内,负责互联网医院运营的职能部门正在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医院主导型互联网医院的运营部门,蛋壳研究院制图
服务内容从单项割裂到多项融合,逐渐迈向医疗核心
互联网医院诞生之初是通过线上服务促进医疗资源流动,提升医患连接效率,这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当前,互联网医院服务正从线上延伸至线下,线上线下融合程度加深,更能为患者带来有实质性结果的服务。
两类互联网医院线上场景服务内容,蛋壳研究院制图
调研显示,从线上延伸至线下的服务中,药品配送占比最高,大部分医院型互联网医院和企业型互联网医院都可提供。在检查检验预约、护理上门、住院预约方面,医院型互联网医院已经做了较多探索,受限于自身资源,企业型互联网医院在这些环节的连接还不多。
疾病诊疗过程是多个环节组成的,线上服务可在某些环节体现优势,与线下服务结合则可发挥更大的能量。
两类互联网医院延伸到线下场景的服务内容,蛋壳研究院制图
由于互联网医院线上线下服务加快融合,此前单一的服务环节能够更好地形成组合,打包后针对某个疾病形成延续类的服务,例如慢病管理服务包、专病管理服务包、全病程管理服务包等。当前已有大量互联网医院可提供延续类服务,其中,企业型互联网医院提供此类服务较多。
调研显示,51%的企业型互联网医院可提供10种及以下的延续类医疗服务,不提供此类服务的仅占9%。而医院型互联网医院中,多达43%的互联网医院无此类服务。
对医院型互联网医院来说,由于医疗服务项目与价格均需审批,因此,这类服务通常与第三方合作提供。而企业型互联网医院通过服务包能提升患者付费转化,因而更积极。
从延续类服务的内容来看,企业型互联网医院提供的服务完整度较高,咨询、复诊、送药、健康档案、随访、硬件器械等都有较多涉及,检查检验让是需要补充的环节。而医院型互联网医院的延续类服务还有待开发,尽管也在多个服务环节都有涉足、且覆盖程度较为平均,但涉足深度都不够深。
运营成效:医院主导型互联网医院任重道远
从表面看,当前医院型互联网医院的整体服务量并不高,相比起动辄数百万的投入来说,确实难以在短期内产生可观的回报,但这也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患者习惯尚未养成,医院型互联网医院以公立为主,掌握了核心医疗资源,他们既有机会在行业成长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机会,也肩负着鼓励患者上线、培养患者习惯的重任。
医院主导型互联网医院的日均诊疗量和处方量,蛋壳研究院制图
企业型互联网医院中,大多为小型互联网医院。由于企业型互联网医院规模差距、业务量差距较大,本次调研中,企业型互联网医院诊疗和处方数据选项也进行了单独设置,以100以下、数百、数千……作为选项维度。从调研结果来看,日均诊疗量和处方量在100以下的小型互联网医院占比最高,在40%或以上。少数企业型互联网医院日均诊疗量能超过万人次,以头部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互联网医院为主。
企业主导型互联网医院的日均诊疗量和处方量,蛋壳研究院制图
支付结构:医院主导型医保覆盖率高,企业主导型需商保支撑
本次调研中,已有43%的互联网医院可实现医保支付,虽然整体覆盖率尚未过半,但结合医保政策出台时间以及多数互联网医院的上线时间来看,已经显现出医保覆盖的迅速。相比之下,商保的整体覆盖率极低,仅有5%,空间巨大。
互联网医院的整体支付构成,蛋壳研究院制图
细分来看,医院型互联网医院的医保覆盖率远高于企业型互联网医院,企业型互联网医院还需进一步加快商保支付的完善。调研显示,医院型互联网医院中,已有53%可实现医保支付,企业型仅有23%,且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中。而商保方面,企业型互联网医院中已有11%可实现报销,高于医院型互联网医院。
差异化定位,院企合作提升各方效益
医院型互联网医院中,有第三方企业参与运营的情况下,诊疗数据整体更高;由于延续类服务是第三方参与运营的重要服务内容,本次调研还显示,可提供延续类服务的医院型互联网医院,比没有此类的医院运营数据更高。院企合作运营,是双方差异化定位、充分体现双方价值并各自获益的重要方式。
是否有第三方参与医院型互联网医院运营的日均诊疗量对比,蛋壳研究院制图
诊疗量和处方量只是衡量互联网医院运营效果的其中两个维度,并不能完全以此为导向。医院型互联网医院还需综合自身的科室情况、医生数量等因素来制定运营衡量标准。
同时,院企合作运营也主要适用于综合医院,或者其他需要强化患者习惯培养的医院。对于患者复诊频率高、需求强烈的医院来说,诊疗量的提升不一定需要院企合作。例如,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由信息科牵头互联网医院工作的情况下,线上复诊率就已达到30%。
学术研究是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环,新兴的细分领域更需要通过论文来传播科研结果、交流实践经验。互联网医院建设进度加快、问诊数据的积累,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尤其是为回顾性研究提供了素材。
CNKI数据库搜索显示,2014年以来,以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诊疗为主要主题的论文有250篇。其中,2020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顶峰,从2021年1-7月的发表数量来看,2021全年发表数量预计将与2020年持平。
谁最关注互联网医院研究?从这些论文的作者(以第一作者统计)构成来看,67%来自医院,22%来自高校。此外,还有来自研究机构、企业、卫健部门和学会等的作者发表互联网医院的相关论文。作为距离患者最近的一线人员,医院工作者理所当然成为研究互联网医院最多的人。
来自医院的作者中,哪些人研究互联网医院最多?统计显示,医院作者中,来自信息部门的占比最高;医院管理者(主要指院长副院长)也是产出论文的主力之一;此外,还有11%的临床医生加入到互联网医院相关研究中。
互联网医院论文作者来源,蛋壳研究院制图
虽然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但其发展同样能为行业带来价值。例如,助力从业者成长,尤其是助力医生成长;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支撑、为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等。
未来,互联网医院将深度融入医疗体系。
首先,在医疗服务体系中,互联网医院可成为分级诊疗平台,与实体医疗机构配合、相互转诊。互联网医院精准筛选对症患者,需要检查、手术或住院时,将患者转诊到实体医院治疗,院内治疗完成后再转回线上进行康复管理。
其次,行业发展逻辑由单纯的产品销售、GMV数据增长等维度,逐渐转变为真正解决患者疾病、改善健康状况。
同时,随着互联网医疗行业快速发展,企业型互联网医院已产生不少标杆。2020年以来,公立互联网医院大量建设,未来互联网医院将涌现出更多类型的标杆。
互联网医院标杆将更多出现在北上广地区,这些区域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大型医院覆盖的外地患者多,医院信息化程度高。业内也将出现个人标杆,尤其是早期就涉足互联网医疗的个人,他们将第三方平台运营经验带到公立医院,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
公立体系内产生的标杆更大程度上代表了医疗体系的力量,因此,能够带来行业更深层次的变革。
作者:张晓旭
来源:动脉网
作者:陈昕禹 时间:2025-04-23 13:37:44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23 13:37:4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村夫日记 时间:2025-04-23 13:37:4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23 09:05:2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林欣华 时间:2025-04-22 17:18:34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魏子柠 时间:2025-04-22 16:50:34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