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路上诱惑很多,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都是真实的世界,既可惜又可悲,在为别人服务变美的过程中,让自己成为了”狱中之人“,这是发生在医美行业一个真实的事情……
看到这样的消息,让我想起了10年前发生的深圳医美”顾客信息”黑客盗窃案,那时候是纸媒时代,顾客的联系全部都是电话联系,电话窃取监听成为最快速直接获客的渠道,结果都是一样的牢狱之灾。
顾客信息属于医美机构的核心资产,部分机构把核心资产服务的恰到好处,部分机构把核心资产挥霍浪费不懂得珍惜。即使你是做渠道机构的顾客的核心资产仍然属于机构,核心资产被动流失肯定违法,核心资产主动流失原则上是不违法的,比如,顾客主动追随自己喜欢的医生,比如顾客随意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机构,比如顾客跟随自己的渠道商进行机构选择……这里有太多的九曲回肠,大家千万不要把核心资产误认为仅仅是电话号,那是远古的信息时代了。
医美始终围绕着“流量”与“顾客信息”之间的来回翻转,利润在上游产品的差价中获取,赚取信息差的利润,这肯定不是真正医美的未来?
医美真正的未来属于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的机构,研究医美核心产品的前期是为顾客创造真实的价值。如果按照「企业能量模型」的概念,「做产品,就是把这块千钧之石推上万仞之巅,获得尽可能大的势能,然后在最高点一把推下去,用营销和渠道减小阻力,把势能转化为最大的动能,获得尽可能深远的用户覆盖。」
如果把医美行业放到这个「企业能量模型」里面,其实,省去了最艰难的一部分“把这块千钧之石推上万仞之巅”,很多医美机构是没有做产品品相研发,都是拿来主义者,省时省力,并且都是经过行业的“洗礼”认可度较高。比如,之前的超声刀是由生美引导医美的标志事件,美国超声刀的原名叫极线音波拉皮,本意是通过线性热量刺激皮肤产局部折叠收缩达到无创拉皮的效果。风从美容院刮起结果专业医美机构都跟风叫超声刀,就连医疗监管部门都来检查超声刀,真是可笑至极,被一个虚构的概念给玩弄了。
跟风挣快钱也是医美行业的一个顽疾,上文的个人行为以及企业行为都是这样的逻辑,在这种逻辑之下,医美出现了各种有趣的现象。
老板与大师:
虽说医美机构的门槛低,作为一家医美机构的老板的确不简单,但是这样的老板遇见“大师”怎么就不灵了……
第一点:试试总比不试强
18年上半年前医美机构的利润还是可以的,能赚钱在花钱学习上还是比较舍得。特别是医生出身做老板的上当的机会比较大,平时需要做手术,又要做管理的事情。当遇到朋友介绍,或者被销售后,才动了心思;
第二点:心念隔壁老王
即使自己的机构做得还挺好,总有一颗拼搏的心。其实,在风口上的医美还是有很多的坑要填。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膨胀了自我,特别是听说隔壁老王家能做到几千万,心里那个着急,我一定要想办法知道怎么搞的?
第三点:方案美如画
在听到分享的方案后感觉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很多营销的会议比较容易突出成果,忽略投入与时间成本。其实,采用了偷梁换柱的概念。一旦执行起来,各种的细节与成本核算都给你摆出来,让你自己打退堂鼓,间接赚到培训费及顾问费。
第四点:量体裁衣
一流的方案,三流的执行一样会失败。三流的方案一流的执行效果也会大于前者。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反思自我,我的优劣势及近期想改善的地方。千万不能盲目的去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案,那只有一条路,邯郸学步,鸡分蛋打。
客户与机构:
我经常举例:黑诊所不会在台湾香港出现,不是政府监管的多好,而是他们对生命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普及教育太好了,骗人的成本,风险高,收益低,还不如做其他的事情。客户一定可以反映机构的属性。部分传统渠道的客户是断层的,年龄集中在18-25岁的刚入社会的年轻人,45岁以上想通过美容改变的女士。此群体更好地切入了骗子与傻子的辩证体系,低成本高产出。
如果你的客户高质量的不高,不要怪别人。只能从自身的找问题,因为高端顾客来了你也不一定能服务好,或者你忽悠不住,在别人的眼里你有可能是骗子,但别人不是傻子。
传统的直客渠道赖以生存的还是庞大的基础人数,真正高消费人群的占比不高于10%,因此服务好大部分顾客才是赖以生存的基础,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
员工与机构:
有些医美机构会给员工复合式的洗脑,来更快的融入到机构中来,方便管理及有效的控制,高尚点说价值观高度匹配。很不幸我也中招了,一个机构的高管不去构思未来服务科室,而去盲目的喊口号,擂鼓助威,士气是最好的武器。除非你自带生产力,那样绝对没问题。这样的机构势必滋生人员结构重叠,人力成本过高,发展缓慢的状况。
员工与机构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员工的存在有可能让机构随时有新的潜能。体系完善的机构又可以储备优秀的员工。也许,疯狂的医美,疯狂的人员流失让你有所松动,但是风停下来,你还剩什么基础?
员工与产品:
在咨询师培训中有一句至理名言:没有体验就没有发言权。的确说得很对,我在做室内设计师的时候,老板说过一句雷同的话:没有住过5星级酒店你设计不出来5星级酒店。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口中,这也为咨询的培训铺平了道路。大批的咨询师在项目体验中异军突起,伴随着新产品的疯狂增加,案例的寻找困难,后来延伸到治疗科室,院内员工。我比较佩服医美从业人员的勇气,从身边的科主任,院内的管理层,品牌厂商三位一体的感觉产品可以,就会用自己的身体在为医美做出默默的贡献。部分的医美项目是完全可以体验的,特别是新产品的体验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聪明的管理层及销售人员他们心知肚明,更疯的年轻姑娘仅能看运气了。
我亲身遇到过一次院内项目体验招募。理念是管理层要以身作则,没办法必须报名。后来到了体验的时候,随便找个理由说再吃某一种药,刚好与体验项目相冲突。对于我这种喜欢钻研谨慎的性格,还是比较的谨慎,如果用绑架的名义去要求员工是没有意义的。退一万步讲,假如你在项目体验中出了问题双方发生矛盾后,机构就会翻脸无情,你瞬间就会变成弱势群体。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虽然项目没做面膜还是买了几盒,至今还有一盒没用完。
医美的大方向是流量分散,但是也有很多机构脚踏实地为顾客服务,为顾客提供长期价值,然而这种医美机构反而生活得更健康。
最后,采用北大李天石主任的语言做结束语:
今年是医美机构和医生的生存之年,能活下去是急迫的任务。病人断流一样的下降,除了疫情,政策,我们行业内部的很多问题在这个时候反映出来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长期以来,医美受渠道,受厂家,受各种忽悠人的所谓话术成交大单的忽悠,迷失了自己。医生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机构忘记了自己的责任。现在的情景也只是前些年过度消耗消费者信任的一个后遗效应。
来源:医美现象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