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健康科普纳入医护人员职称考核标准,是近段时间广受医疗行业关注的新变化,各级政府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也进行的大胆尝试。
早在2021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要完善评价标准,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倾向。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护理案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报告、论文、卫生标准、技术规范、科普作品、技术专利、科研成果转化等均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
为什么国家要大力推行健康科普纳入医生职称评定?
晋升“唯论文、唯科研”,忽视了“治病救人”的职业本质
长期以来,职称晋升与论文、科研项目等因素挂钩饱受医生群体诟病,广大的医生职称晋升受到很大限制。
这种“唯论文、唯科研”倾向是很多教学医院评价体系中挥之不去的痼疾,忽视了医生的临床诊治水平、能力等,导致医生片面追求科研指标,而忽视了 “治病救人”的职业本质。
争项目、做课题、发表论文,不仅牺牲了大量医疗服务和培养年轻医生的时间,不可避免的造成低质量科研产出泛滥,一些医生疲于应付、急功近利,甚至出现了学术造假、论文买卖等不端行为。
近些年几个国际期刊集中撤稿案例,国内机构中,医院是重灾区。国家也是对论文造假等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2017年,世界著名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在当年4月发表了一篇撤稿声明,宣布撤回107篇发表在期刊《肿瘤生物学》上的论文,而这107篇医学论文的主要作者均来自中国。此次大规模撤稿事件,在学术界引起不小震动。
2020年9月,科技部网站发布《关于论文造假等违规案件查处结果的通报》,披露了九起违规案件处理结果。
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网站公布了30起机构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这30起案件涉及买卖论文、伪造实验过程、篡改研究数据等学术等不端行为。79人被处理,其中多人被取消申报资格、被暂停职称晋升...
大众健康素养水平不高,医学科普知识亟待加强
从社会价值来讲,国内多数老百姓都很缺乏基础卫生健康知识,“看病先百度”的行为屡见不鲜,大众的医学科普知识亟待加强。
对临床医生而言,在与患者的交流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在他们看来非常基础的常识性医学知识,患者往往都是不知道的,这对日常的问诊与后续的治疗都有很大的影响。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到,2017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只有14.18%。城乡居民关于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应急避险等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比较普遍。行动目标是到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0%。
法国《欧洲时报》曾报道称,根据欧盟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报告,欧洲有近1/3的死亡率为“可避免死亡概率”,必要的医疗技术知识和适当的医疗保健可有效避免部分死亡原因。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开展健康科普势在必行,也是每位医生责无旁贷的使命。
伪科普满天飞,急需医疗人才“打假”
当前互联网医疗市场的火热,许多披着科普外衣的医学伪科普在网络上大肆传播,有的甚至能以假乱真、引发恐慌。
有些患者因为这些伪科普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抱憾终身;也有些患者因为使用了伪健康科普里的保健方法受到了不可逆的伤害。
如果不把正确的科普推广出来,国人的生活将会被这些虚假、负能量、危言耸听的内容所占据。
健康科普还得靠真医生
医学科普并非仅仅是医学的一个附属品,也是医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医疗卫生机构在健康科普工作中是主阵地,医务人员是主力军。
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需要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医学者加入,开启“伪科普”打假热潮,通过专业的医学科普内容的传播,让更多人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
医生通过短视频平台开展疾病诊治、医学科普、健康教育等
但是,面对繁重的工作和晋升压力,很多医疗人才不愿意在健康科普上“浪费时间”,而对不擅长新媒体运营的医生来说,将科普与晋职称挂钩,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些“为难”。
其中短视频是健康科普的重要渠道,做短视频需要自学拍摄、剪辑等基础技能,如何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做好健康科普是很多医生头大的。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0-11 10:11:4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村夫日记 时间:2024-10-11 10:05:2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全玉 时间:2024-10-10 17:32:2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0-10 17:30: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4-10-10 17:29:5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4-10-10 17:29:58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