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新医改”的期望越来越迫切, 4 月15日,国务院召开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传出消息,新医改方案已经进入最后征求意见阶段,征求意见稿将在适当时候公开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
第二天, 我国最权威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就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新医改》,关注13亿中国人的看病问题。.解说员说道,看病,打针,吃药,住院,为什么这样难,这样贵?13亿中国人明天怎样看病? 医改方案,揭开未来蓝图: 聚焦新医改!
尽管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姗姗来迟,但是,从国家对于医改方案的重视程度和对待态度,人们似乎抱有更大的希望. 在2006年9月,就成立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和卫生部部长高强任双组长。此后, 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在国家发改委的网站上开辟征求意见专栏, 2006年9月25日至 2007年5月31日 ,共有 5463 位网民对”我为医改建言献策” 发表意见。媒体报道的十套新医改方案,至少说明政府在听取各个方面的不同意见了,我个人当然期望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方案了.不管将来的方案怎么样,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我国的新医改可以越过复杂的其他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去创造一个全新的,切实可行的新的医疗卫生系统吗?
跳过工业文明的中国,既有不足,也有优势. 不足是没有经过工业文明的洗礼,少了许多规范; 优势是没有那些条条框框,什么都敢想, 什么都敢干!中国经济的腾飞就得意于没有条条框框的创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我国许多的城市管理模式,就跃过西方百年来仍然没有解决问题的旧模式。象英国伦敦,整个大伦敦区的一个发展实际上是沿泰晤士河两岸蔓延发展的典型的一个城市发展模型,百年来城市越来越大,仍然解决不了交通的问题。我国湖南长沙三角洲城市节地模式的应用,就创造性地利用“人车分流”,与采用传统的模式相比,1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上虽然多建了100多万平方米的住宅,而绿地却从26%提高到了55%,环境质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地块内的道路取消了红绿灯,节约了大量土地,解决了城市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又多收了一倍以上的土地转让金,由46.3个亿起拍,最后成交是92个亿。
我们的新医改可不可以以一种全新的模式,从体系建设、公平性、效率、融资等世界性的难题中,寻找创新和突破呢?世界上的医疗卫生模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典型的有“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德国模式”。
美国医疗模式的特点就是,在美国,存在着不同医疗体系参和的复杂的医疗体系,至少有四个比较典型的系统:1)使用私有设施的有职业的、投保的和中等收入家庭体系;2)面向城市贫民的地方政府体系;3)为现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服务的军人医疗体系;4)老兵的医疗体系。由于这些体系都在用同样的资源,所以,存在为争夺资源展开的竞争;由于不同体系的表现不同,所以,象面向城市贫民的地方政府体系就会出现严重的资金短缺和人员匮乏;多重体系的建设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等等。当然,美国医疗模式也有其表现好的一面,相对其他的医疗体系,它更具有活力,技术更先进。
英国医疗模式和新加坡医疗模式同属于国家卫生服务体制。建立于1948年的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是典型的全民福利型医疗体制模式,这种体制主要由政府提供医疗保健,公立医疗系统提供的服务覆盖99%的英国人。私营医疗作为NHS 的补充,服务对象是收入高、要求高的人群。NHS 分三级管理体系:社区医疗服务保健体系,按城市行政区划设立的医院,及政府在某些城市中兴办一定规模的专科医院。当然,这一制度并非尽善尽美。随着其开销的日益增加和全民医疗保障要求的提高,NHS保健资金的很大一部分用于维持庞大的医护体系,真正用到病人身上的费用不到总数的40%。英国每年有几千名名病人等待手术,其中一半以上已经等了半年。一些无奈的英国人只好自筹资金,转往欧洲其他国家进行治疗。 对于存在的种种问题,英国曾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如建立“内部市场机制”(即引进竞争机制,医院和地区卫生部门签订合同,采取合同制管理)、建立医疗质量评价制度等,这些措施虽改善了效率低下的状况,但也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说:“我们必须从英国的制度汲取教训,不应该提供免费的公共服务。因为这会严重削弱公职人员的服务精神,使公共服务被公众滥用,服务的效率大降,受苦的将是一般老百姓。”
德国医疗模式这是一种以社会保险的形式提供的医疗保障模式,也被称为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是“全民医保”的另一种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需要通过社会保险为主的方式筹集医疗卫生资金。因此,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相互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公立、私立都可以)签约以提供服务。德国模式的优点在于可灵活调动社会各方财力,保证了高质量的服务,并为不同人群提供多种选择,通过政府监管和供需双方的监督制约,可有效抑制医疗费用的上涨。但是,德国模式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弱,大病费用上涨,预防意识不足的弊端。由于采用第三方付费制度,对需方缺乏制约和引导,公众过分依赖社保系统,对疾病的预防保健重视不够,事实上也造成了医疗费用的上涨。
美国的次贷危机,日本的经济衰退,中国印度经济腾飞,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领风骚几十年,对于我国全新的医疗改革,我们应该跳出旧框框,创造新模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医疗卫生系统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
www.hxyj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