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20年读雷·库兹韦尔《奇点临近》这本书时,有很多的质疑和不信,其中一个就是作者提到的:到2045年,计算机智能会超过人类。
但从2023年Chat GPT的横空出世到2024年初sora引发的山呼海啸,不得不敬佩作者的洞察力。目前来看,以当前的智能技术迭代速度,超过人类根本不用到2045年,也许2030年前就实现了。
中医AI领域,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进来开发了,像榕树家、慈脉、问止、脉景、聪宝、承启堂、固生堂、百度等,最近华为也入场了,似乎预示着中医行业即将发生的巨变。
AI是上天赐予中医最好的礼物,其影响是跨时代的,前景是无限光明的。
当然,我们在充满信心、坚信未来的同时,千万别低估了开发中医AI的困境。
第一个困境是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资本投入和人才投入不足。虽然资本市场对中医AI非常看好,但由于懂中医理论和临床技术的顶级人才没有参与进来,或者参与进来,以固有的认知和以我为尊的做事方式,很难跟其他技术人员合作,给中医AI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加上资本方对中医领域相对陌生,在投资中医AI赛道时,比投别的行业更加谨慎。
第二个困境是缺乏用户思维。
目前来讲,我们开发中医AI,基本上基于中医人自身的技术或者中医本身的经验来做,而没有考虑用户需求。
我开发的这个AI到底是针对哪个群体,解决哪些问题,如何高效推广让用户买单,甚至一些机构把中医AI跟医生对立起来。
前段时间跟一个做中医智能穿戴设备的创始人交流,其产品开发出来了,但产品给谁用、别人为什么要用根本没搞清楚,老是想通过关系搞几个大客户做变现。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中医AI,只会走弯路,浪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
当前来讲,中医AI开发要想更顺利,一定要取得医生的认同,对医生产生价值。因为真正使用中医AI的是医生(未来不排除C端用户会大规模使用),不是医疗机构的老板。
第三个困境是封闭性。
很多中医AI开发机构,延续了中医“狭隘”、“自大”的陋习,在开发过程中,要么没有以开放的态度让临床医生参与进来验证、优化、迭代AI技术,妥妥地把医生当成了中医AI的工具;要么自认为洞察了中医的真谛,仅凭个人技术和经验来开发中医AI,甚至以自己很局限的理解来整合中医各大门派的理论和经验。
这类中医AI如果不及时调整,是完全没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
第四个困境是缺乏真正有效的临床数据。
记得有一家机构为了开发中医AI,花了几千万从中医医院拿数据,结果在开发过程中发现,99%的数据都是失真的,而失真的原因是多样的,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
由于严重缺乏真实有效的临床数据,最后只能从中医书籍和医案里面去寻找、匹配,结果把中医AI做成了一个资料库。
正是缺少真实有效的中医临床数据,我们开发中医AI不得不推倒重来。
一个开发中医AI的朋友跟我说:“面对中医上千年沉淀下来的数据,一开始我们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但随着开发的深入,逐步坠入寒冷的深谷,在瑟瑟发抖中修炼、煎熬,寻找突破口。”
第五个困境是真正的中医高手没有参与进来。
从逻辑上来讲,开发中医AI,必须做到两个方面:
一是要尽可能网罗更多中医临床高手进来共同开发。
二是要有更多的中医医生特别是临床高手使用、验证,从而实现优化迭代。
而现实情况却是99.999%中医临床高手没有参与进来,更别说在临床上使用中医AI了,无疑增加了中医AI开发、验证、优化迭代的难度。
第六个困境是当前中医连锁机构无法支撑中医AI的开发。
当前我们连锁中医馆整体上太弱小了,从资本实力和临床数据上都很难支撑中医AI的开发,而公立医疗机构更加没有开发中医AI的动力。
当整个中医临床一线机构都无法支撑中医AI开发时,自然就陷入了极大的困境,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止步不前。
本人有幸曾参与过中医AI的市场运营和商业模式探索,深知中医AI开发不易,建议中医AI机构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了解用户需求,积极融资,注重变现,即使变现是通过作为中医医生或者中医爱好者学习工具而不是作为临床工具带来的,都是好事。
因为,只有变现才有机会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拿到融资,只有变现才能掌握主动权,只有变现才能增强团队信心和凝聚力,只有变现才能不断引进顶级人才,只有变现才能不用担心犯错和走弯路,只有变现才能支撑我们持续前行,直至胜利。
作者:陈昕禹 时间:2025-04-23 13:37:44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23 13:37:4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村夫日记 时间:2025-04-23 13:37:4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23 09:05:2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林欣华 时间:2025-04-22 17:18:34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魏子柠 时间:2025-04-22 16:50:34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