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感触:
药物经济学与基金承受能力,背靠背。要是各自都是对的,那太好了,1+1大于2。要是各自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脸对脸、背靠背,也无济于事、于事无补。是不是这个道理吧?
事实上,两者双双易陷入现实误区。
药物经济学,容易陷入“我很小”这样一个误区。什么意思?就是“我选我自己”“我自己超级牛逼”“我捂住眼睛不看横向对比、纵向对比”“我愿意投入到一份盲目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与结论中自嗨”。
基金承受能力,容易陷入“我很大”这样一个误区。医保基金结存好几万亿元,创新药谈判这些年也花得不多。但就是没有考虑到基于你这一个药品的增量具体是多少?简易续约或续约谈判时你翻了几倍?
关于基金承受能力,如果笔者打一个比方你就更好懂:你找姥姥要钱买糖吃,姥姥小心翼翼翻开了白手帕,里面最大一张面值是五毛、一块。你的心理预期应当是一毛、五分。而不是问:姥姥你那些钱呢?
谈判就是谈判,笔者从没见过提着密码箱过来谈判,然后在谈判桌上问对方注册资本金有多少的?这是谈判,还是为打劫踩点呢?医保谈判本身是一个市场,谈成啥样涉及指数。
作者:姬华奎 时间:2025-01-15 11:01:0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1-15 10:37:0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15 10:27:0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14 17:31:5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齐厄 时间:2025-01-14 17:29:51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14 16:52:38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