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通过网络分享医学知识,这不仅促进了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也催生了医美直播这一新兴领域。然而,伴随着行业的发展,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今年2月底,《焦点访谈》节目曝光了医美直播带货的乱象,促使多个平台紧急下线相关直播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全面喊停”的9个月后,医美直播却以新的形式卷土重来。
逃避监管的新策略:“黑话”与低价引流
为了规避严格的监管政策,一些医美机构开始采用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直播。他们使用抽象的语言和手势,如“穿白色衣服的人给你看面部”、“美美产品不要太多米米”,试图擦边监管红线。这些“黑话”不仅让消费者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还容易让他们陷入所谓的“变美陷阱”。
此外,低价团单成为吸引消费者进入私域的重要手段。例如,680元的“润娃娃”、1200元的“眼部圈圈”等模糊指代的商品名,以及1580元的“薇版胶原”和3999元的“紧致炮”,都是通过文字游戏来逃避监管。尤其在二三线及更下沉的市场,这种现象尤为普遍。
监管趋严,但仍存漏洞
早在2023年5月,国家相关部门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医疗美容服务属于医疗活动,严禁无相应医师资质或医学药学知识的人员从事相关咨询和服务。这意味着,医美领域的主播不能再“随意发挥”。然而,尽管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仍有部分机构通过文字游戏或转向私域营销,钻空子逃避监管。
假科普真带货:公域引流至私域
面对严格的公域监管,一些商家找到了新的出路--将公域直播作为前端引流工具,最终将消费者引入私域空间。例如,广州市民王倩曾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一个“教你保养皮肤”的科普直播,点击领取链接后,页面自动跳转至微信,引导她添加客服好友并被拉入群聊。群内每天都会收到皮肤保养课程链接和医美项目促销广告,甚至还有红包提醒。
这种“假科普、真带货”的模式,已经成为近期兴起的一种医美直播变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陈大喜的研究发现,某社交媒体平台上以“医生”为关键词检索出的3939个医疗科普账号中,真正通过医生资质认证的只有930个,其余多为医学生、没有资质的中医师等。这些账号通过伪装成专业医生,吸引流量并推销产品,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医疗科普的信任。
平台责任与消费者警惕
针对医美直播中的乱象,平台应加强对直播误导和引流行为的源头治理,防止不当营销手段导致消费者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市民朋友也应提高警惕,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迷惑。多位健康科普博主建议,消费者应尽量关注经平台身份认证的博主,观看权威媒体核查证实的科普内容,切勿轻易购买伪“医生”在视频或直播中推销的保健药品。
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2023年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广告。上海君悦(杭州)律师事务所高兵律师指出,根据刑法和医师法的相关规定,在平台上冒充医生宣传售卖保健品或药品,可能构成诈骗罪或非法行医罪。执业医师在网上诊断与自己执业范围不符的疾病,或推销与自己执业范围不符的药物,可能构成“超范围执业”,造成严重后果的,甚至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罪”。
尽管医美直播行业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强,相信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及证件的管理,确保医学科普的公益性和严谨性。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虚假摆拍和宣传的打击力度,防范误导患者带来的社会风险。同时,平台应落实主体责任,采取技术手段识别“违规文案”,拦截和屏蔽“伪科普”内容,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2-26 17:40:4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刘庆丰 时间:2024-12-26 17:39:2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2-26 17:38:2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2-26 11:41:1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村夫日记 时间:2024-12-26 11:10:4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晨晓 时间:2024-12-26 10:42:06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