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DRG与DIP付费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分组层面的“成组方式与分组逻辑”,但是在分组层面二者最大的相同点又在哪里呢?--毫无疑问,那就是DRG与DIP在分组条件上具有许相同之处,本文就细数一下DRG/DIP分组条件有哪些?对医疗机构日常工作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
一、核心条件
1、疾病诊断(含主要诊断、其他诊断)
虽然患者所患有怎样的疾病不由临床医师决定,但是患者到底是什么疾病?是否能准确诊断出来又取决于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专研临床知识、规范病历书写、明确疾病诊断。
2、手术操作(含主要手术操作+其他手术操作)
虽然患方选择做怎样的手术临床医师无权干预,但是能为患者提供怎样的诊疗方案?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因病施治”地推荐诊疗方案?取决于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学习专业技术、提高诊疗能力、开展适宜技术。
对于疾病诊断与手术操作我们不仅需要在临床诊疗上提出以上要求,也需要加强疾病诊断与手术操作的“数据链”管控。→加强病历内涵质控、规范填报结算清单、准确客观ICD编码、终末清单质量关卡、准确传输清单信息。
注:部分地方会根据医疗费用结算明细信息对疾病诊断、手术操作信息进一步区分。
二、其他条件
1、年龄、性别、新生儿出生体重
以上三项为患者基本信息,不由医疗机构所决定,也不可变更。→规范填报数据。
2、离院方式
该条件在各地的DRG/DIP分组过程中是一个较少启用的条件,主要与患者病情、患方就诊意愿、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等有关。→规范填报数据、落实双向转诊。
3、住院天数
该条件在各地的DRG/DIP分组过程中是一个较少启用的条件。→因病施治、合理诊疗。
注:1、笔者个人比较反对将住院天数作为分组条件参与DRG/DIP分组,原因在于将住院天数作为分组条件极易诱导医疗机构通过增加患者住院天数的方式获取更高权重/点数/病种分值,这显然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初心是相违背的。
2、当然如果某些病种其医疗资源消耗与疾病诊断与手术操作的关联性不大却与住院天数强关联时,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其不适用于DRG/DIP付费,而应考虑床日付费呢?
3、国内某地曾针对放化疗的相关分组根据住院天数进行细分DRG组,在笔者看来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在一次住院完成了多少周期的化疗、多少次放疗导致住院时间增长”。所以,笔者建议未来医保结算清单对于放化疗患者的周期数量与放疗次数进行收集,以为未来进行数据分析与更为准确的医保支付准备。
4、既然提到了放化疗,笔者个人也对CHS-DRG分组方案(2.0版)的分组优化提出放化疗建议。由于肿瘤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肿瘤患者在一次住院过程中,往往会开展综合治疗手段(例如:鼻咽恶性肿瘤患者会在一次住院过程中进行同步放化疗),所以笔者建议未来在MDCR是否可以根据实际考虑综合治疗的相关分组。
4、重症监护室时间
当患者病情危重或接受重大手术后,临床会将患者转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简称:ICU,可分为综合ICU和专科ICU)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措施。→关注学科能力、强化学科协作、提高重症能力。
三、进阶条件
在未来DRG/DIP分组方案制定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本地医疗服务特点及数据差异考虑以下条件:
呼吸机使用时间:可根据呼吸机使用时间针对对AH2 有创呼吸机支持≥96 小时进行进一步细分(较大城市才有可能使用),如:对AH2 有创呼吸机支持≥240小时。笔者也建议在医保结算清单增加对无创呼吸机使用时间的采集,并针对涉及无创呼吸机的相关分组加设无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条件,避免医疗机构为获取更高的权重/点数/病种分值短时间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情况的大量发生。
特级护理天数:一般患者特级护理天数越长,病情也就越危重,医疗消耗也就越大。
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一般昏迷时间越长的患者,病情相对越严重,医疗资源消耗更高,可适用于相关颅脑创伤的分组。
重症监护室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特级护理天数、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条件的应用一般都反应医疗机构对急危疑难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注重学科能力、强化学科协作、提高重症能力。
四、未来思考
1、在DRG/DIP进行分组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某个条件的启用在历史数据中的表现(例均费用、病例数、CV值等变化);也要考虑该条件启用后会为医疗市场带来何种变化?是否为合理变化?;更要考虑该条件启用后医疗机构是否具有操作空间?未来基金监管是否存在难度?等。总而言之,一个条件是否启用?如何启用?是否设置最低入组条件(如:呼吸机使用时间、特级护理天数、重症监护室时间)都需要经过充分的论证与评估,而不能只看历史数据表现。
2、在进行ADRG细分至DRG时,可以根据本地数据情况考虑叠加细分条件。如:ET21-a 慢性气道阻塞病,伴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重症监护室时间≥72小时)、ET21-b 慢性气道阻塞病,伴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
3、DRG/DIP分组方案通过临床论证与数据验证不断优化分组条件与分组内容,最终实现与临床诊疗客观实际相符合。
注:以上内容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作者及来源:郑经说双D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2-11 17:42:3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2-11 16:30:40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2-11 14:54:2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刘牧樵 时间:2025-02-11 11:38: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蒋小富 时间:2025-02-11 11:34:5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2-10 14:17:07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