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是医疗机构生存之本,更是发展之基。
近日,央视曝光湖北武汉部分医疗机构与药贩勾结,通过“医保取现”违规套取医保基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次事件中,新洲区5家基层医疗机构因涉嫌使用“回流药”被立案调查,相关责任人被刑事拘留。
国家医保局随即宣布,国家医保局已经用一年时间,基本构建起了药品追溯码数据体系。国家四部委已经发文,自7月1日起全面实施“卖药必扫码、买药先验码”政策,通过药品追溯码体系封堵漏洞。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公立医疗机构的监管漏洞,更为全国数万家民营医疗机构敲响警钟:在医保基金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如何守住合规底线、规避“回流药”风险,已成为关乎机构存亡的核心议题。
医保套现产业链:
从医保卡到回流药的灰色闭环
武汉案例中,药贩子通过张贴 “医保取现” 小广告收集参保人医保卡,以 6-7 折价格回收处方药,再通过地下渠道转卖牟利。这一过程中,药店与互联网医院的合谋成为关键环节。调查发现,涉事药店通过某互联网医院的电子处方系统,仅凭收药人提供的 “小纸条” 即可开具处方,无需真实问诊记录。而这些处方药 —— 包括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等高价药品 —— 经倒手后再次流入市场,形成 “回流药”,严重威胁患者用药安全。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飞检查实欺诈骗保机构 111 家,涉及金额 22.1 亿元。医保套现已形成分工明确的产业链:上游药贩子负责收集医保卡,中游药店与医院提供虚假处方和药品,下游非法渠道负责药品二次销售。
民营医疗机构若缺乏严格的内控机制,极有可能被卷入其中,成为黑产链的 “中转站”。
民营医疗机构面临的“回流药”风险
利益驱动下的多重隐患
与公立医院不同,民营医疗机构多属营利性实体,其运营模式更依赖市场收益。在竞争压力下,部分机构可能通过“医保套现”等灰色手段获取非法利益。据国家医保局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查处民营医院违规使用医保基金案件占比达37%,其中涉及药品流通环节的占比超过半数。民营机构的风险点集中在三方面:
药品购销环节监管薄弱:部分民营医院为降低成本,通过非正规渠道采购低价“回流药”,甚至默许药贩回收药品后二次销售。
处方权滥用问题突出:个别医生虚构诊疗记录,为参保人超量开药,配合药贩完成“医保套现”链条。
患者身份核验流于形式:部分机构未严格执行“人卡一致性”核查,导致冒名就医、重复开药现象频发。
这些漏洞不仅威胁医保基金安全,更可能使机构面临吊销执照、刑事追责等严重后果。
合规经营四重防线
从制度到技术的系统性应对
(一)构建全链条药品追溯体系,杜绝“回流药”流入
国家医保局推行的药品追溯码政策,要求民营医疗机构必须将扫码验码纳入日常管理流程。具体措施包括:
采购环节:严格审核供应商资质,确保药品来源合法,对无追溯码或扫码异常的药品拒绝入库。
存储环节:建立电子化库存管理系统,实时记录药品出入库信息,并与医保平台数据对接。
销售环节:在患者购药时,通过国家医保APP核验追溯码状态,若显示已被结算,立即启动预警机制。
某连锁民营医院负责人透露,自2023年试点扫码系统后,其药房拦截“回流药”比例下降82%,医保拒付金额减少65%。
(二)强化内部风控机制,切断违规操作空间
民营医疗机构需建立覆盖诊疗全流程的监督体系:
处方权分级管理:对高值药品、慢性病药品实行科主任复核制,限制单次处方量。
诊疗行为数字化留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记录药品开具、患者体征等数据,确保诊疗过程可追溯。
内部审计常态化:设立独立稽核部门,定期抽查处方合理性、药品流向,发现问题即时整改。
武汉市某民营专科医院在2022年引入AI处方审核系统后,不合理用药预警率下降47%,有效遏制了“滥开药”现象。
(三)提升法律意识,明确违规行为“高压线”
根据《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医疗机构若涉及“回流药”交易,可能面临以下处罚:
行政责任:暂停医保服务协议1-12个月,追回违规费用并处2-5倍罚款。
刑事责任:若涉案金额超10万元,机构负责人可能被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2023年浙江某民营医院因串通药贩套现医保基金300余万元,院长及3名医生被判处3-10年有期徒刑,机构被吊销执业许可证。这一案例警示:民营医疗机构必须将法律合规培训纳入员工考核体系,定期开展《社会保险法》《刑法》相关条款解读。
(四)借力技术工具,构建智能监管网络
民营医疗机构可依托以下技术手段强化风险防控:
人脸识别系统:在挂号、缴费环节进行生物特征比对,防止冒名就医。
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接医保局监控系统,实时筛查异常购药行为(如同一患者短期内多频次购药)。
区块链存证:将药品流通数据上链,确保信息不可篡改,为争议提供司法证据。
广东省某民营医疗集团通过部署智能监控系统,2023年自动拦截可疑交易1276笔,减少潜在基金损失超800万元。
行业转型方向
从被动合规到主动价值创造
在医保DRG/DIP支付改革深化、带量采购常态化的背景下,依赖“灰色收入”的生存模式已不可持续。民营医疗机构需重新定位发展方向:
聚焦专科优势:通过差异化服务提升竞争力,减少对药品收入的依赖。例如某眼科连锁机构将药占比控制在8%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探索合规创新: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开发特需医疗、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拓宽收入渠道。
建设透明化品牌:主动公开药品价格、医保使用情况,通过社会监督倒逼管理升级。
武汉“回流药”事件揭示的不仅是监管漏洞,更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短视逐利的经营思维。对民营机构而言,严守医保基金安全红线,既是法律义务,也是建立患者信任、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药品追溯码体系全面落地,以及AI、区块链等技术的普及,合规成本正持续降低。唯有将风险防控融入机构DNA,方能在医保改革浪潮中行稳致远。
作者:村夫日记 时间:2025-04-02 17:10:1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袁昆 时间:2025-04-02 17:06:2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4-02 17:03: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02 10:46:3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陈昕禹 时间:2025-04-01 17:24:13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01 17:01:44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