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顶层设计慈善医疗体系(1)
降低政府对整体医疗的投入
私立非营利医院的引入对政府财政投入将会带来何种影响?
美国、德国、英国是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医疗体制模式,我们对这三个国家的政府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模式下政府的财政投入(不含社保)是不一样的。其中,英国政府财政投入当仁不让地位居最高,高达87%;市场派的美国位于第二位,达到33%;而相比之下,德国政府财政投入却是最低的,低至10%(见图1)。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德国、英国的医疗体制结构,三国均由政府医院、私立非营利性医院及私立营利性医院组成(见图2)。可以看出,英国公立医院的比重最高,政府财政投入比例亦最高,与此同时,英国的私立非营利性医院的比重也低。美国的公立医院比重最低,但政府财政投入并不是最低,达到了33%,同时,美国的私立非营利医院的比重则高达69%。德国的公立医院比重适中,为53%,而德国政府的财政投入最低,为10%,与此相对应的是德国私立非营利医院的比重为36%。
由此看出,私立非营利性医院的引入可以降低政府对整体医疗的投入,是平衡医疗服务公益性与政府财政投入的杠杆。
界定私立医院投资主体
目前,我国私立医院尚未形成规模,同时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医疗市场的现实情况是:公立医院顶着公益性的头衔,做着“趋利”的事,却仍然稳居主流地位;私立营利性医院由于缺乏竞争优势,往往处于弱势,无法步入主流市场。许多私立医院为了吸引更多患者,拼命地为自己戴上公益性的帽子,但仍然于事无补。为了脱离困境,许多私立医院铤而走险,乱检查、乱收费、置患者健康于不顾。这里面有管理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支持与监管,以及政策的引导。
要充分发挥私立医院的作用,就需要国家为私立医院的发展提供利好的政策,并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对私立医院进行扶持;同时,还需要国家建立严格的监管系统,对私立医院的医疗质量、医疗费用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现在国内很大一部分的非营利性医院,其本质还是趋利的。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政府对于私立营利性医院和私立非营利性医院的投资主体并没有清晰的界定。
政府必须将私立非营利性医院的投资主体限定为非营利组织,例如慈善组织;而营利组织如需成立非营利性医院,必须先通过成立非营利的组织,来实现这笔资金的投资。
清晰界定私立医院的投资主体,能够有效维护医疗市场的公益性,同时也有利于为私立营利性医院的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完善医疗慈善投资政策
国内尚有一部分的社会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这类资金就是那些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的慈善资金,也是我们所说的私立非营利性医院的重要资金来源。而这类资金在早前出台的5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下称“58号文件”)中并没有提到。
慈善基金进入医疗行业需要必要的政策、行业环境。现在,中国的慈善体系中几乎都是官方组织,比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民间慈善组织发展受到限制。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有做慈善的意向,却往往捐赠无门、到处碰壁,有时即使捐赠成功,也无法追踪资金的流向,大大打击了个人以及企业的积极性。而政府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慈善投入的回报上,例如能否减免税收、增加就业,却忽视了其带来的长远的社会效应,使得依靠慈善基金发展的私立非营利医院迟迟未得到发展。
国内慈善的大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除了需要出台58号文件相应的配套措施,政府还应该推出59号、60号等更多的文件来建立灵活的医疗慈善管理机制,例如通过开放慈善组织登记、减少税收比例等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医疗慈善事业,促使企业投身医疗慈善建设。
面对公立医院改革成效不大的现实,政府有必要重新梳理现有的医院体制,有必要开展顶层设计改革。改革是不断解决问题,然后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医院体制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寄望于一种方案能够马上解决现有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问题是不现实的。
现阶段,医院体制的改革无疑应该循序渐进,逐个击破问题,逐渐调整各类医院体制的比例,加大对私立医院的政策扶持,以及建立完善的医疗慈善投资政策,让落后的私立医院跟上医改的脚步,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协同发展,从而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作者:庄一强 方敏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