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的函,请我对《海珠区幸福家庭促进计划社会化实施途径研究》提出修改意见。通读全文后,我觉得该幸福家庭离不开健康与家教“促进计划”已经从研究的背景、依据,实施的相关因素、实施模式以及实施机制等都做了比较全面的描述。本人对“家庭”没有很深的研究,不过我觉得该研究没有涉及家庭文化的建立与挖掘,虽然如何使家庭幸福涉及到方方面面,范围很广,但是家庭的文化基因是需要研究的。究竟什么才是幸福?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幸福”有着不同的含义与感受,但是对于社会来说,“幸福”的定义必须是一个比较认同的价值观。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到老年甚至到死亡,无不与家庭密切相依,也都无时不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家庭成员又不无与社会中的其他个人不断地接触、交流,进而不断地同化或异化,与社会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
家庭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单位,不仅是个人终身的生活基地,也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尤其在个人成长的最初几个阶段,家庭对个人人格特征的形成,心理品质以及价值取向等都会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因此,针对如何实现“幸福家庭促进计划”这一问题,我想从健康素养的培养和家庭教育这两个方面提出个人的意见。
1,要重视健康素养的培养。
家庭成员健康是家庭幸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培养公民的健康素养应该从家庭开始!具体而言,健康素养的培养就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尽管有人认为,国人的健康素养近年来有所提高,但普遍来说,国人健康素养水平还是很低的!正是因为健康素养低下,人们太不注意预防的作用了,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家庭里,如果当家的对健康素养的培养“不屑一顾”,那么这影响的是一个家庭的“文化”。同时,如此之低的健康素养水平促使人们将眼光紧紧盯住“我有没有病”,而不是“我会不会生病”!这正应验了那句“健康掌握在你手中”。再说,由于没有健康素养,患者一旦得了病,就会有不正确的“治疗观”——总寄希望于医生身上,总认为医生是万能的,如此盲目求医的结果可能就是倾家荡产。殊不知很多病是无法治疗的,如此就医服药不但浪费大量的资源,也造成了医患不和谐。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个“重病人”,那么这个家庭还会幸福吗?社会关怀固然重要,但是家庭的感染必不可少。如果有了健康的基本知识,即使我们没有任何政治信仰,也会相信科学!
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制定了国民健康素养的评价指标,并被纳入到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之中,既作为综合反映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也是衡量公民健康素养最重要的指标。具体说来,公民的健康素养包括了三个方面: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在这三者之中,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任何的健康促进活动都必须从家庭开始!
比如:无烟社区必定是建立在无烟家庭的基础上,而无烟家庭必须是从健康素养的培养开始!其实,我们有很多活动的促进往往是从学校开始,通过小手牵大手,这就是一种家庭爱的传播。
2,要重视家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和谐社会也是源于家庭教育。我们在百度搜索“家教”,搜索结果几乎都是教人如何在智力教育上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却很少有“家训”之类的家庭道德教育。或许这也体现出一个社会的取向,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与世无争”,虎爸虎妈们的教育就是缩影。甚至有的家长会将一些“丑恶”的价值观肆无忌惮地在孩子们面前流露与渲染,在家庭教育中根本就没有真善美的判断标准,纵使孩子染上了社会的不良之气,作为家长无从、无法甄别,也无从、无法教育。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化和没有基本信仰的国度中,要形成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需要漫长岁月的沉积,非一两句口号就可以形成。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政府的价值观,也无从评价中国五千年留下的传统文化,但是作为家庭,至少我们也要教育孩子们“既要扫好自家的门前雪,也要关心别人的瓦上霜”,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最基本的社会人际关系。
为什么我们的义务劳动和活动比其他国家少,而且还很难开展呢?除了学校教育,岂不就是落在家庭教育上吗?其实,这些劳动和活动也是在教育孩子自食其力,提高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因此,不要小看一个简单的家务工作,它不仅仅是为“解放大人”,孩子动手的同时更是动脑:怎么样去完成家务,哪个先哪个后,怎么样才能完成得更好更快?这些都是逻辑思维方式的形成、世界观的形成以及社会知识的积累,它所产生的“附加值”是巨大的!所以,如果要推行幸福家庭计划,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应该是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
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基于自己儿时成长的经历,意识到中国传统教育存在压抑个性的因素。于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十分强调张扬个性、保护天性,并把这种理念具化为对于规则的轻视、藐视甚至逆反——凡祖辈的都是保守的,凡事都得创新。古语有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凡事过犹不及,只能适得其反。
我们还真的不要认为我们中国家教的文化传统和“填鸭式”的教育“过时”了!西方一样坚持自己的传统,同时也在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可以传承是有它内在的要求。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不仅是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关系到将来的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在国外,规则教育严厉得超乎想象,很像我们常常在历史书或是名人传记中读到的“XX家风”、“XX家训”。总之,别把任性当个性,也不要把宠爱变成溺爱!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