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对很多人来说触手可及却又不甚了解,知道的不多,误区倒是不少。
公益误区一:公益人=低薪
大家慢慢能接受做好事留名了,能接受公益人在出差时睡卧铺而不是硬卧了,接受做公益可以领薪水了,但是还不能够接受公益人有较高的收入。公益界需要人才各方面的能力不比一个企业低。公益以后会慢慢变成职业化和产业化,我认为是中国未来很多年最有价值的一个行业,可以和各个行业融合。
公益误区二:公益人=高尚
公益不能被高尚毁了
外界现在还是觉得公益是苦逼的代名词,但是我觉得不能让做公益的人活得不好。《论语》里边记载:鲁国承诺,救一个鲁国的奴隶,政府会给你一笔钱。孔子的弟子子贡就说我不要钱,孔子把他臭骂了一顿,说我们来做这件事目的是什么?是来救人,一旦你救人不要钱,就让其他救人的人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我拿钱,可是相对于你子贡的高尚,我反而不道德;其二,我像你子贡一样不要钱,也就是说我不但要承担做好事的精力、时间付出,我还要承担经济成本。没有几个人像你子贡一样承担得起。结果就是这件事就没有人做,很好的一个公益事业,被你子贡的道德、高尚给毁了。
公益误区三:公益=苦难+同情
公益也有阳光型的大家一提到公益,就会想到苦难、同情,其实并非如此。有大量研究表明,分享和帮助他人能带来幸福感,长期做公益的人身体更好,对生活满意度更高……现在让公益和健康及医疗相结合也可以解决很多人没钱看病的问题,这需要医疗与公益相结合的模式来运作……另外,作为公益人,我也曾有不少误区,比如以前觉得只要有热心就可以,现在发现还需要专业。越做,越觉得它由爱心引发,却需要耐力和创造力去延续。
公益误区四:公益=大人参与
很多人认为公益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往往作为被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其实公益只是一个平台,不只是大人,小孩子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去奉献一份力量。尤其在中国,我们有必要让孩子参与公益,学会分享,受到公益启蒙。
公益误区五:公益宣传=炒作
很多人会质疑说“公益形式大于内容”特别是现在有的医疗单位利用公益去炒作,其实这是大家对公益宣传的误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做好事不留名。但是,现代公益不只是要帮助别人,公益人还应当担负起呼吁大家参与公益、关注弱势群体的义务。公益本身就是一个搭建平台,让公众参与其中,宣传其实是公益很重要的一部分。
公益误区六:公益=捐赠
做公益也要有互联网思维
很多人设立公益项目,都因爱而起,却又失望而归。你会发现做公益单纯靠爱心号召人们捐赠是很难成功,现在做公益也需要互联网思维,需要有设计、有意思,受众才愿意参与进来。一个项目可能知名度、美誉度都有了,但是没有受众参与,过了就过了,就成了自己和自己玩。所以一定要在参与度上花心思。
公益误区七:公益=土豪
公益不在钱,在于价值观
公益都是有钱人做的事,通过这些年我对公益和慈善的认识,我感悟到,公益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是认识问题,是价值观认同的问题。这是我现在的价值观,可过去我不是,我认为慈善只是大款所为。同样,公益事业还表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例如:节水。每个人,即使再穷的人也可以节水,不是吗?
公益误区八:公益=福利补充
公益并非可有可无
公众认为公益慈善是社会福利的补充,可有可无。以此推断公益慈善不需要专业人员、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需要政府购买,这些都是误解。全世界公益慈善事业具有共同的特点:都在为满足社会服务担当着重要角色,都在为解决社会福利承担着主导作用。相较于目前美国就业人口中10%的从业者,即上千万人员从事与公益慈善相关的各项工作,中国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认知与社会实际需求和实际定位间的差距依然巨大。从业人员的素养、从业人员的缺乏、从业人员的待遇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公益误区九:公益=零商业
国际已经出现了慈善债券
目前国内还是一谈到公益慈善就不能与商业有关联、不能有盈余等等,但是国外已经开始倡导:公益组织不能完全依赖于外界捐赠,还要通过一些方式能让自身运转起来。举个例子,印度的亚拉文眼科关爱中心,通过赚取富人的医疗费,来补贴穷人的医疗费,并维持医院自身的运营,这种模式,既能让慈善事业得到源源不断的资金,又能不断扩大规模、造福更多穷人。不只如此,公益组织还应该勇于创新,提升自身可持续、可复制性,能用一种商业模式一样可以扩散、扩张,那么医疗和养老行业也完全可以结合公益来运作。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0 11:20:1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9-09 11:15:10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凌晓 时间:2025-09-08 14:26:09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9-08 11:11:17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05 14:04:39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凌晓 时间:2025-09-05 11:32:55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