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频发,暴力伤医事件屡禁不止。医与患,本应是团结一致对抗病魔的同一战壕的战友,如今却变成了对手。无疑,法律、政府、媒体、医患双方都难辞其咎。2014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稿特别加了一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足见形势的严峻。
扁鹊“病有六不治”
识别高风险患者的学问,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名医扁鹊就有“病有六不治”之说: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轻身重财,二不治;衣食不能适,三不治;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信巫不信医,六不治。这六不治讲的就是有六种人的病,医生不能去治,一是骄傲自大,肆意妄为,不相信医生且蛮不讲理的人;二是不爱惜身体健康和生命、重财,总是怀疑医生开药是为了赚钱的人;三是不注意保养顾惜,每天糟践自己身体的人;四是阴阳相排斥离析,脏腑气乱,病已到极点,无法挽救的人;五是胃气已绝,不能耐受吃药的人;六是迷信神灵巫术不相信医学科学的人。
什么是高风险患者?
一般地,高风险患者是指对其实施诊疗具有较高风险,可能发生不期望的医疗后果,容易产生医患纠纷的患者。大体分3类。
第一类是诊疗流程中风险较高,如手术、麻醉、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肿瘤化疗、血液透析、各种有创检查或治疗等,任何接受这类诊疗的患者都是高风险患者。
第二类是指患者的情况或体质特殊,进行任何诊疗操作都有较高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生理情况特殊,比如年龄过大(>65岁)或过小(<6岁儿童),高敏体质患者(对很多东西都过敏,如鸡蛋、花粉、海鲜等);二是病情危重或花费数额巨大,比如患者出现原因不清的昏迷,基层医院没有检查能力,初步判断患者属于急腹症很可能需要手术而基层医院没有手术能力,需要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等;三是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顺且与患方沟通困难,比如已经证实发生医院感染或可能感染,出现术后并发症、经过两三天观察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流露出不满;四是患有慢性病或精神病,长期求医效果不显著的;五是患者死亡,包括突然死亡,家属没有任何心理准备难以接受,或者有心理准备但花费巨大,人财两空的等等。
第三类是社会经济等特殊情况催生的特殊患者,这一类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高风险患者。一是地域背景,从近年医患纠纷、暴力伤医事件发生地看,一些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贫富分化严重的地区,社会心态失衡,仇富心理严重,而一些在这些地方沾染“不良习气”的打工者也常常会将这些情绪带回家乡;二是特殊身份,在处理医患纠纷、医闹案件中往往可以看到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影子,特别是社会公认的特权阶层和行业,熟人介绍,指定医生、护士的,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的;三是家庭背景,有家庭矛盾或关系不和睦的;四是经济困难,包括预交住院押金不足、经常出现欠费、没有医保的;五是有“前科”的,即与其他医疗机构发生过医患纠纷的;六是涉及第三方责任的,比如打架斗殴、交通事故、工伤等;七是有社会问题经历的,比如下岗、吸毒、多次离异、刑事犯罪等,社会心理人格偏执。
怎么识别高风险患者?
一般通过患者及其家属的言谈举止、病史询问,察言观色就可以作出基本判断。比如,患者一开始就要求医生的治疗效果达到百分之百满意,或者当面诋毁以前曾经给他治过病的医生,而恭维你的技术,你千万不要被其“糖弹”所冲昏了头脑;也要注意尽显“土豪”本色的患者,说“钱,我有的是,好药尽管用”,实际上很可能这人就是吝啬鬼,弄不好就给你一个“过度医疗”的“署名”,诋毁你的医德;也不要收受患者的红包或吃请,特别是手术前、离院前。做了“理屈”事,终究会“词穷”。其实发现高风险患者并不难,比看病做手术要容易得多,关键是注意观察,对一切“异动”要明察秋毫,谨言慎行。
高风险患者的管理
对于高风险患者的管理,医疗机构要设计工作流程并定期监控不断修正完善。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管理规程办事,同时建立“高风险患者报告制度”。一般的工作流程是:患者就诊,医生首先判断是否是高风险患者,若不是,按普通患者对待;若是,根据病情,实施有针对性的沟通,履行会诊、请示报告,医院组织病情与风险评估,提出处理意见,是转诊还是不转,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尊重其医疗决策参与和知情同意等权力,不转诊则制定风险应急方案,严密监测病情,不止一次地反复评估,实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医护人员谨慎小心地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范,不能有丝毫闪失,力争患者康复出院,确保抢救无效死亡后不发生预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任何“次生灾害”。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29 17:06:25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