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买卖小程序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题为《王洪伟:好政策让患者小病不出乡》的“管理案例”,文章注重从一位乡镇卫生院院长的角度,阐述当下乡镇卫生院得到诸如新农合之类的政策照顾,能“真正做到了让患者小病不出乡”。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大病小病存在不确定性
对于大多数乡镇卫生院而言,其本职工作不是诊疗疾病,而是预防疾病以及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从某种角度来说,卫生院称不上医院。自然对待诊疗疾病而言,很容易处于模棱两可状态,心有余而力不足。
何为大病?何为小病?并非轻而易举就能鉴别的,大病小病之间容易被颠覆。对老百姓而言,“花钱多的疾病就是大病”,相对,“花钱少的就是小病”。这当中同样存在差异,稍富有的一千元不算多,穷的一百元也算多。最终,导致大病、小病的概念成各地迥异。
大病看不起,小病更遭殃
大小疾病概念模糊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医保资金不够填补“概念漏洞”,报销比例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比如,新农合规定住院报销75%,卫生院可将上呼吸道感染病人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甚至肺炎等,然后让病人不知不觉“乐意”接受“小病大病化”。对医学知识浅薄的农民朋友来说,“被生病”了还得感谢医生“帮忙生了大病”,不然怎么会报销到那么多医药费呢。这种“水涨船高”的报销模式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甚至一些卫生室也参与其中。
“门诊看病可以报销50%,住院可以报销80%,让更多的患者都有钱看病,不会因为无钱看病而耽误病情。”这样的报销模式,或许会导致村民最终依然“大病看不起,小病更遭殃”。比如,不需要住院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被卫生院夸大诊断为肺炎,一方面病人要多花钱做各种辅助检查,被运用不必要用的药物,还要家人陪同住院,浪费人力物力;一方面医保金被浪费,给医改制度设计“添假”。一旦村民不幸真正患上严重疾病时,卫生院无法诊疗,只好“出乡”诊疗,耐药现象、医保金被透支等更容易导致村民在大病面前遭殃。
卫生院只有“正身”才能让百姓实惠
伴随着新农合制度、药品零差价、分级诊疗等医改政策的推行,乡镇卫生院的“不足毛病”凸显。
一是留不住人才,或者说根本就没人才来过。条件限制、待遇不高、工作艰辛等,都让医疗行业的精英对乡镇卫生院“不感冒”。
二是乡镇卫生院背离自己的工作职责。其实,乡镇卫生院是一种卫生行政兼医疗预防工作的综合性机构不知何时,一些乡镇卫生院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大肆搞“精品医疗”,于硬件条件于软条件都不允许,最终搞成“怪物医疗”。作为一名疾病预防方面医务人员,需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胜任不断变化的疾病谱。遗憾的是,乡镇卫生院一些医务人员连测量血压都不会,甚至还有医生不完全清楚正常血压值和血压分级等。
当下推行的分级诊疗制度,也需要乡镇卫生院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达成有效默契的“双向转诊、各科分诊”机制,否则,病人可能转上去则不回来,加重病人就诊负担。笔者曾经在卫生院工作,对于转诊而言,很多卫生院医生并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转诊几乎成了一种“束手无策”的“甩病人”方式。
所以,乡镇卫生院的未来不能靠政策,而要靠自己。必须明白自己的“身份”,量体裁衣。比如,建立村民健康档案,不能为了“完成指标”而走马观花地去建,而要利用互联网、通讯设施等,建立成“触手可及”的健康档案,面对每一位突然患病的村民,医生“档案里有数”,该立即转诊的必须转诊,该在家调养的要及时指导其家庭治疗。
总而言之,仅靠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来“让小病不出乡”是不可靠的,甚至会不知不觉中把好政策给予忽悠瘸了,到时遭殃的不仅仅是村民,还有乡镇卫生院自身。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11-10 12:12: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31 14:28:0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10-28 15:13:4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27 15:58:3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10-25 16:03:4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24 09:46:55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