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买卖小程序
“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疑难重症到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分级诊疗改革口号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同,并且在两会中,张德明的“小病大医浪费资源,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也获得高票数的通过。
分级诊疗制度并没有错,各界呼声确实都很高。然而这口号出发点就不对! 仔细想想:
谁愿意自己看的是小病?
作为一个医者,医职的天性会驱使医生尽可能多的去接触更多更复杂的症状,这是开阔医生视野、提高技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作为一个人,人性都会有的一种趋利性的行为,当医生和患者之间,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时,便会出现诱导性的消费作用,诱导性消费作用限制医生和患者的正常医疗行为明显,所以医生的专业道德在市场中具有导向作用,政府行政手段无力干预。
而目前,医生的专业道德、劳动价值呈现出被落后的医疗服务体系绑架的趋势,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以药养医’模式仍然绑架着不少医生和医院,而医改政策的出台(消除药品加成)则直接加剧了这一行业的矛盾。
因此,现在不是让谁去看小病的问题,而是,这看小病的方子该怎么开,怎么开才皆大欢喜的问题,这才是目前急需要弄清楚和解决的。
谁会说自己的病是小病?
患者在病期间容易出现主观感觉异常,心理上会比较脆弱,比较容易产生依赖性,加上大医院品牌的影响,‘小病进社区’这一口号在患者群中反而产生了一种“狼来了”的不真实感,这反而加速诱使患者往相反方向背道而驰,大医院虹吸现象明显,更多的人往大医院靠拢,社区医院对病源的吸引力下降,比以前更加冷清。
通俗点来说就是,这一口号同时导致了医生和患者一样的错觉,“即小病都进社区,是不是社区里的都是小医生?大病都去大医院,肯定大医院都是大医生。”
于是病人都往大医院跑,医生也都往大医院跑,小医院没人了,马太效应出现在大小医院中,直接导致了它们的两级分化。
社区医院主要应该看慢病
社区医院现在的情况是床位多、病人少、很多基础医疗设备都闲置,而慢病具有起病时间长,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特征,会导致患者产生多次的医疗行为,这一方面导致大医院资源的浪费,另外一方面对病人本身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此社区医院有收纳该种病人的条件和特征。社区医院应该根据其规模小的这一特征,做好其医疗市场的定位,以慢病为主、小病为辅的精准细分,为净化医疗市场起一份表率作用。
现在医改的口号和政策,都是不接地气的,这里引用一段卫生部老部长黄洁夫的话,
“谁会说自己的病是小病?谁得了病都担心是大病,担心会被误诊,都要去找好医生,要找可靠的医生。‘小病进社区’那就说明我们的基层医生都是小医生,在大医院工作的都是大医生。社区一样有高水平的医生,大医院也一样有水平差的医生,但是这个导向就把所有的医生都吸引去了大医院,其实我们社区医院看的慢性病,也是大病。这个口号会造成医生不愿意在社区医院工作,病人也开始不相信社区医生。所以,我们医改的一些口号和政策,都是不接地气的。”
一方面计划经济对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弱,公立医院消化不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社会办医力量还在发展初期,供求远远小于需求;
另一方面,政府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改革作用效果不明显,总的来说就是不接地气,它直接忽略了医院、医生、病人三方的需求,不同性质医院之间生存发展空间模糊,资源分配不平衡,病人有病没地方看,或者不知道去哪看。
以上讨论如果要总结起来,那就只有一句话,还是引用黄洁夫老部长的原话,“如果不去行政化,我们的改革很难有纵深发展”。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1-18 10:58:5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11-10 12:12: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31 14:28:0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10-28 15:13:4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27 15:58:3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10-25 16:03:46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