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其他

不懂不怪你,但移动医疗不是你想象中的刘阿斗

16年04月20日 阅读:13768 来源: 刘谦原创

  上周末,朋友圈又被一篇文章刷屏——《阿里健康被判死刑,就成移动医疗或成炮灰》,相信转发的朋友们智商都没问题,也就是提醒我别再折腾移动医疗了。题目都是死啊炮灰啊,比中东战场还血腥,做移动医疗的真命苦……


  移动医疗被黑已经成习惯了。记性好的都知道半年前也是个周末,匿名作者写的一篇《论春雨医生的倒掉》瞬间震动移动医疗圈。题目和文风都很像鲁迅,义正言辞地让人真心紧张,担心行业旗帜的春雨医生就此倒掉。好在大家回过神来发现文章观点牵强,春雨医生后来也顺利融资发展,唱衰的观点才慢慢散去。


  时隔半年看到同样风格的文章流传,才发现自媒体写畅销文章其实很简单:XXX公司(名头越大越好,比如BAT)+倒掉或烂掉或卖掉或死掉(越彻底越好),或者什么低钠盐就是送命盐、支付宝绑卡会倾家荡产、阿里健康被判死刑等等,读者心里害怕手一哆嗦就给转了,于是文章的阅读量就上去了,成了屏霸。


  自媒体本来就是说啥的都有,我平时也只能在朋友圈对它们表示呵呵了,但看到类似观点忽然成为主流,也许是时候给大家做点解释。


  首先这些文章喜欢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你,再摆出专家派头郑重地告诫你,乍看起来有数字有道理的内容其实似是而非,只有隐含的逻辑在误导你。比如,这篇说的电子监管码运营权移交已经是两个月前的旧事,而且阿里健康在监管码上收入很少,就算收回了也还有云医院、天猫医药馆、医药O2O等优质业务,移动医疗第一集团的地位还是坐得很稳当。这个级别的事情对BAT公司来说只是小挫折,只能算是进军新业务的一个小教训。而BAT在互联网领域建立了庞大的生态,技术、资金、人才和产业链都注定它们才是移动医疗的大玩家。


  至于九成移动医疗会成炮灰的说法也有问题。互联网创业从来就是九死一生的事,启动项目多,能成的项目少之又少,哪个行业都不例外。几百家打车APP最后只剩一家,几千家团购公司也只剩一家,医疗因为有专科壁垒,剩下的比例恐怕会更高。就算没能坚持到最后上市,创业者没花国家一份钱,自己长见识又为医改做贡献,怎么就成了炮灰呢?


  在所有互联网+产业中,移动医疗几乎是遭骂最多的一个,而骂它的还都是医疗行业的人,悲惨遭遇也就比骗人的P2P强点。虽然它秉承了互联网界用户至上、补贴到死的优点,可人家还是一边拿它的补贴一边骂它。就好像吃了别人的饭还要砸别人的锅——融到钱上了APP就说你没用户,有用户问诊了就说你不安全,做点安全的挂号支付又说你没技术,想做大数据又说你没收入, 做点有收入的加号转诊又说你不合法。


  移动医疗只热了两年,不久就出现入口热闹、出口寂寞的状况,这跟中国医疗体制的局限分不开。中国的医疗体制目前仍然被高度管制,远远不是市场经济,政策法规也是但求无过的心态。公立医院垄断优质资源,不仅没动力借移动来提高效率,而且还给医生和医疗数据加上层层锁链。僵化的医保和冬眠中的商保粉碎了移动医疗最后的梦想,没有支付者它们寸步难行。


  加上医疗行业天生的保守性,自然要跟底层野蛮生长的移动医疗保持距离。像春雨医生和阿里健康这样创始人不是学医学药的就更不受待见,如果还很高调当然就没好果子吃。


  当然,一个硬币有两面,移动医疗屡屡被黑,自己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一哄而上、大量烧钱、技术粗糙、缺少黏性、不懂医疗、迷信模式等。一切初生火热的行业具有的典型毛病移动医疗都有,只是很多人自己玩的嗨浑然不觉得。我之前也批评过阿里健康在医药电商上急躁冒进,轻视行业规律, 错失了电子监管码这一步好棋。但是,诚意的批评决不能变身为恶意的诋毁。中国需要移动医疗,艰难前行的中国医改更离不开移动医疗。


  在我看来,移动医疗绝不是扶不起的刘阿斗,盲目看空的人也正在重复地犯着低级的错误,误了自己也误了中国医疗。因此,我们需要:


  第一、静态地看待政策、模式和技术。移动医疗目前确实还难以廉价地实现医学级诊疗,但这种差距会迅速地被技术进步所抹去。现在手机上看病被当做笑话,但不久的未来连上各种可穿戴的医疗设备完全可以实现移动诊疗。云血糖、心电、呼吸、眼底检查和智能马桶床垫等设备成本显著降低,四五年内实现医疗工作站的家庭化并非不可能。


  跟去年相比,我们看到的移动医疗项目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几乎成了标配,单纯做平台跑流量的项目已经在退潮,越来越多项目开始于线下医疗深度结合。影响移动医疗接受度的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医疗数据共享、医生多点执业、商保体系建立等政策国家都在强力推动,阻碍移动医疗发展的几座大山终将一一拔掉。


  第二、移动医疗的主战场并不是在大医院进行高精尖诊疗,而是基层医院和小病慢病管理。移动和远程医疗是解决优质医生资源匮乏的主要技术手段,没有移动医疗打底的分级诊疗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大医院或大专家看不上它并不是多大个事,移动医疗在基层医院更受欢迎已经证明这一点。对于诊前的精确分诊、诊后随访、慢病管理都是移动医疗拿手好戏,传统体制几十年没做到的事还需要新技术来解决。


  第三、忽视中国经济与医疗大环境的要求。如果移动医疗能用30%的费用达到线下诊疗80%的效果,本身就是巨大价值。日益老化的中国肯定无法承受高涨的医疗费,利用移动和智能技术来减少人工依赖,通过医疗数据共享和医药电商来降低成本,依靠预防和慢病管理来减少总体支出。


  移动互联网已经重塑了很多行业生态,没有那个行业能脱离移动谈未来,医疗也不会例外。否定新事物只需要本能,挑早期移动医疗的毛病证明不了你的牛逼。有些人是因为利益受损而反对,有些人是看不懂的就反对,有些人则是害怕变化而反对。近十年徘徊的医改已经证明,不利用新技术来重构单纯公立医院和医保主导的体制注定是死胡同。


  你愿意在原地苟且那是你的选择,有勇气的人早已上路,才不会在意那些虚弱空洞的呱噪声,诗和远方本来就只属于敢于想象它们的人。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1988阅读

钱要“聪明花”——民营医院投融资后的价值最大化策略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1-18 10:58:54 文章来源:首发

1292阅读

沉舟侧畔千帆过:社会办医行业会议巡礼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11-10 12:12:17 文章来源:原创

26417阅读

不只是钱的事:民营医疗机构投融资并购中的三个价值洼地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31 14:28:08 文章来源:首发

4132阅读

医美的风,有股子邪劲儿!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10-28 15:13:43 文章来源:原创

68242阅读

明晰界限,合规共建:科室承包与技术共建的本质差异与路径选择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27 15:58:31 文章来源:首发

35832阅读

司法破产,并不是医院的首选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10-25 16:03:46 文章来源:原创

简介
刘谦,移动医疗作家,从资深的医药营销专家转型进入移动医疗领域,关注移动医疗创业。《健康点》、《贝壳社》等众多知名医疗行业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