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其他

一个爆款的产品是怎么搞出来的?移动医疗的产品之道

16年06月17日 阅读:18921 来源: 陈奇锐原创

  导语:“作为公司创始人、产品决策人,经历了从项目酝酿、需求调研、产品论证、产品规划、开发、内测、上线、运营的全过程,目前还在头痛它未来该怎么搞。没有经验,也有体验”——陈奇锐


  14日,受就诊通CEO金羽青邀请到著名的移动医疗掐架群——大黄瓜群去发红包,发完红包顺便谈了谈我做产品的思路,可惜这帮人只对掐架感兴趣,对做产品不感兴趣。今天意犹未尽,写篇文章来。


  为什么我有资格谈这个话题?我们“医学界”推出的医生站,上线几个月,就创造了日活率、日均打开次数、日均用户时长、用户覆盖率、装机速度等多项医生APP的记录。目前在注册用户数、日活用户数等指标上看,在同类产品中遥遥领先。


  而我作为公司创始人、产品决策人,经历了从项目酝酿、需求调研、产品论证、产品规划、开发、内测、上线、运营的全过程,目前还在头痛它未来该怎么搞。没有经验,也有体验呀。


  闲话少说,上酸菜!


  一生下来,成功的基因就定了!


  昨晚,和一个产品经理交流。他说:一个成功的产品,第一版就决定了。想了想,还真是这样。


  微信刚开始推出的核心功能,就是语音短信和群聊——从发版之后,迭代了这么多版本,核心功能也还是这个。这两个核心功能的背后是产品决策人坚定的信念——微信的核心价值就是: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交流工具——这就是产品的核心价值了。


  一旦产品核心价值确定了,核心功能就不会动摇,就可以约束产品经理们的欲望——让产品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丰富的欲望。


  所谓成功的产品第一版就决定了,决定了什么?就是产品的核心价值。


  成功的产品全是这样的,医生站的核心功能是听讲座、看资讯。到现在迭代了十来个版本,核心功能还是这个,医生站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助力中国医生临床能力的提升。


  有些移动医疗产品,登陆后发现它功能很多、琳琅满目,似乎非常丰富。但是我把这类产品叫做“杂货铺”。因为功能很多,就意味着用户会被搞迷糊:这个产品到底是干什么的?到底该怎么用?


  为什么产品会变成杂货铺?这是因为产品决策人,没有为产品确定核心价值,结果或是服从产品经理让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欲望、或是满足运营的各类需求,结果产品就成了杂货铺。


  千万别掉进真需求的坑里!


  产品核心价值确定了,还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最好找到用户痛点切入。找到了这个点,事情就容易多了。


  早在2013年年初,我就看到了figure1的报道。当时我们创业《医学界》快一年了,我们也意识到应该去做APP,但《医学界》是媒体,如果只是看行业新闻和医学新闻,我的判断是,这样的APP很难说服医生们装机,因为微信订阅号已经满足得不错了。


  在找不到路的时候,Figure1的消息给我们提供了一线曙光。《医学界》当时有几个医生微信群,我发现他们经常在群里讨论病例。既然国外的同类产品很成功,医生也真的有需求,我们能干吗?想想就令人神往啊!


  我在砰然心动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之后我放弃了这个念头。为什么?因为figure1搞得好,是因为北美有HIPPA法案。为了保护患者隐私,法律禁止医生们在社交平台上讨论患者的病例。但在中国,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微信群里面存在大量活跃的病例讨论,就意味着,做病例讨论的应用,需要竞争的对手并不是丁香园的BBS,而是要和微信正面竞争,这当然是必败的。


  很庆幸当时的决策,后来出现了不少figure1的影子产品,几乎都拿到了投资。但是,现在做病例讨论的社区,不是死掉了,就是奄奄一息中!


  并不是所有的真需求,我们都能玩!IM很好,能和微信PK吗?打车很好,能和滴滴拼吗?支付也是刚需,怎么跟支付宝PK呢?


  在行动之前,想想你的竞争对手是谁,你有多大的胜算吧。


  发现竞争优势,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2014年的下半年,当时追随figure1的应用都拿到了投资。我们也去融资,主流机构一听说是媒体,就把我们pass了。到2014年7月的时候,我们的微信粉丝已经100多万了,流量也很大。我自认为《医学界》已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了,如果只是看新闻,显然用户价值不够,商业想象空间有限。


  我们做APP的转机突然出现,一个医学编辑在2014年7月份告诉我,说发现有个医生社团在YY语音上做医学讲座,效果不错。我心中怦然一动——听讲座是中国医生习惯的学习方式,覆盖面广,能不能做个APP呢?我们马上请了复旦大学青浦医院的儿科主任徐灵敏老师来做第一个讲座、在微信上发广告之后,直播时来了100多人听,40分钟讲座结束,医生们又问了100多个问题——我判断,这个需求是真的需求。


  能否做一个讲座视频直播的APP?我们分析了下教育的情况,认为机会很大:


  首先,CME也是内容产业,内容生产的流程和媒体很像、甚至内容的提供者也是同一拨人。而生产内容,正是我们的拿手好戏;


  其次,教育类的应用,最大的成本是内容分发成本,或者叫获客成本。因为我们有行业最大的手机端医生用户群和流量,分发的成本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最后,传统学术会听讲座,医生们的成本很高,要请假、要出差、要出注册费,手机上免费的讲座能够节省医生们的大量时间和金钱。而对用户的价值越高,装机的难度就越小。


  这个逻辑现在得到了证实:我们可能并不是医学讲座生产能力最强的团队,但是我们有400万微信粉丝,有行业最大的流量,我们能够把讲座信息传达给最广泛的医生,这个优势无人可比。


  2016年3月,我们做了一个《医生在线学习行为研究报告》,调查显示,我们的医学讲座视频,在医生心目中,认知度已经遥遥领先了。这结果,其实在做产品策划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交互至简,降低参与门槛


  产品的核心价值确定了、核心功能也确定了,下面就是产品交互设计。产品大师乔布斯说过,在任何情况下,希望用户两次点击,都能找到所需要的功能。这个简单的原则,可以指导交互设计和产品经理们去工作。


  非常幸运,在产品决策做完之后,我找到了自己能找到的最好的团队来合作——当时的技术合伙人、技术总监、产品经理全是来自腾讯的资深员工,为了他们我把研发中心设在了深圳。在和他们交流碰撞的时候,我了解到了做移动产品的原则。感谢这帮兄弟,他们为医生站搭建了可靠的技术后台、交互简洁的产品设计。


  但是我们的合作只持续了6个月,因为在深圳和上海沟通不便、因为我们当时的融资并不顺利。结果2015年6月,这个技术团队竟然先融到了资金,离开我们创业去了——当时我们的产品小内测已经1个多月了,从最早的种子用户几百个,转介增加到了1000多个,日活率30%以上。尽管这个产品很成功、我也极力去挽留,但他们还是决定自己干……


  从6月到8月,我们一边采取措施应对技术团队变动的冲击,一边继续做内测。两个月时间,在没有推广的情况下,通过用户转介绍,用户发展到8千多个用户,日活率保持在25%以上——一个成功的产品,即将呱呱落地。


  8月12号,我们开始公测,一个月的时间,利用“医学界”的微信订阅号通路,实现装机9万,到9月17日开产品上市会的时候,我们的装机量突破了10万个。记得当时的日活率是22%。今天,医生站的装机量已经接近100万,注册用户超过了80万,其中有60多万用户留下了自己的资料——医生站确实创造了同类产品的多个记录;它无疑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款爆款医生APP。


  一些失误


  医生站并不总是走在正确的路上,在产品和运营上,我们也犯了很多错误:


  ——我们的交流功能做得比较失败。虽然比同行干得好一些,但这个功能从数据上看,是实打实的败了——我们没有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做了和微信正面竞争的事情;而且也没有设定好它的使用场景;


  ——我们在今年3月份高歌猛进的时候,调整了积分策略和激励政策,打击了用户的积极性,导致数据在4月份、5月份出现了下滑——好在现在我们又回到了正确的节奏上;


  ——技术团队的离开。2015年6月初,因为初始技术团队的离开,我们的产品差一点胎死腹中,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融资进展;直到现在,我们的技术团队和产品团队还在补课。如果我当时能够把腾讯的团队留下来多好啊,他们本来是行业最牛B的技术团队啊……


  一些问题


  医生站还远远谈不上成功,目前还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


  ——我们的内容厚度还不够。我们还远远满足不了医生用户们的需求。未来“想看什么,就有什么”、“让内容找到用户”成了我们的新目标;


  ——我们的产品要迈向更高的平台。从8万日活到30万,从20%的覆盖率到60%以上。未来两年,这些目标是我们必须达成的。


  ——我们的产品团队比较弱。从开始产品策划到现在,我们一直没有找到能把工作做扎实的产品负责人,很多细节还是我自己在看,而我显然是个半吊子产品经理。为了让产品迈向更高的平台,我们决定招聘一个产品总监或者一个高水平的产品经理,有意者请发简历到我的个人信箱:chenqirui yxj.org.cn(需要什么条件?你懂得。对于投简历者,我保证每份投来简历都会亲自查看并回复)。


  一些感悟


  为了医生站,好几次身陷绝境、但最后却总能峰回路转,我有一些感悟要说:


  ·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因为对于坚韧不拔的奋斗者,办法总比困难多;


  ·友善对待合作过的人,即使他们在最需要的时候离开了你;


  最后,祝福包括我在内的、奋不顾身的冲进移动医疗大潮的创业者们,总有一天,你们也会像我一样,会好用半天时间,写篇文章来吹吹牛逼的。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3286阅读

钱要“聪明花”——民营医院投融资后的价值最大化策略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1-18 10:58:54 文章来源:首发

1346阅读

沉舟侧畔千帆过:社会办医行业会议巡礼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11-10 12:12:17 文章来源:原创

28015阅读

不只是钱的事:民营医疗机构投融资并购中的三个价值洼地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31 14:28:08 文章来源:首发

4148阅读

医美的风,有股子邪劲儿!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10-28 15:13:43 文章来源:原创

69938阅读

明晰界限,合规共建:科室承包与技术共建的本质差异与路径选择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27 15:58:31 文章来源:首发

36764阅读

司法破产,并不是医院的首选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10-25 16:03:46 文章来源:原创

简介
医疗业综合性职业生活全媒体《医学界》创办人,服务医生,改善医疗,做医者爱看的媒体是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