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买卖小程序
这次微课是陈金雄主任分享主讲的。我久仰陈金雄主任的大名,他是医疗信息化长期耕耘者、探索者与实践者,著有《迈向智能医疗——重构数字化医院理论体系》与《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管理研究方面的成果也颇为丰厚。
因为对于医院的信息管理方面,我平时的工作接触不多,了解也不够深入,所以我对技术性的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做法,不是很了解,对概念性的哲学思考,更感兴趣,也得到很多启发。
首先,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量化、电子化、数据化的思维。他把医疗业务分为诊断,治疗,护理,康复,服务,然后进行证据信息的数据化,在此基础上,再发展智能化。可以说,管理的技术性工作就是一个建立模型、确立指标、建立量化标准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天然地结合。管理工具可以模块化,据此研发软件,利用软件来实现管理的技术成果应用。
讲课中,他将电子病历的划代模型分为五代,我想,这其实也是信息技术的五个发展阶段:第一代,是根据程序设定进行简单的采集数据;第二代,是可以按照程序设定的要求对数据进行自动记录;第三代,具备了智能化的一些功能,可以辅助人来完成一定的工作;第四代,智能化更近了一步,可以独立地完成某些工作,相当于人的同事;第五代,智能化的发展会超过人类,反过来指导人类完成很多工作。此前,我一直以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而已,现在,在数据化的思维引领和智能化的导向下,观念有了彻底的颠覆。
他所讲的电子病历评价体系的七个级别,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推进。尤其是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对医保系统、分级诊疗等具体工作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其次,讲座的流程图、模型图,非常清晰地体现着系统性思维。我想,信息系统与管理系统密不可分,其内在思维本为一体,必须在信息流与管理流程充分融合、整合后,才能实现整体的系统构建。此前,我一直认为软件工程师对医院管理流程、医疗服务流程不够了解,知识面也不够,如果医院高层没有给于全面彻底的支持,想要进行信息化改革是不可能如意的。现在,我还认识到,知识面只是一个表面因素而已,就算是利用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组成一个团队,也还需要对团队进行整合,形成团体作战的战斗力。所以,关键在于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差异,这应该是其中的决胜环节。作为一个从信息技术手段入手的技术专家,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管理思维,才能意识到设计的问题所在,才能抓取或动员到足够的资源,才能达成信息化的目标,才能争取向智能化迈进!
再次,陈主任提醒大家,应更加注重数据的价值,包括采集、分析、运用、升华。不应该是换一个软件系统后,原来的数据都没有了。对此,我也有切身的体会,很多有价值的数据,因为不见形,管理者的意识不到位,遗失、缺损严重,非常遗憾。可能有时候也有软件系统的自身利益考虑,但从“业主”的角度,对信息、档案的积累,应该有一个更前瞻、更负责的认识!此外,在信息系统的设计上,也要有对数据库接口的兼容。
只有做好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智能化才有存在的土壤,才有发展的雨水和阳光。
最后,陈主任的哲学思考,始终相信人做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中的主体地位,我深表赞同。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最初,就要将人设定为主体,且技术应用的导向、目标,也不能离开人文的价值取向。这是科技与人文的哲学原则,也是一个伦理问题。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1-18 10:58:5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11-10 12:12: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31 14:28:0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10-28 15:13:4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27 15:58:3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10-25 16:03:46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