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有言:医养结合,目的就是使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利用“医养结合”的理念,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新型可复制的适合国情的大众化养老服务模式。出发点很好,但困难重重。
国务院决定推进医养结合
报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会议确定促进医养融合对接。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康复护理场所;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老年病、康复、中医医院和临终关怀机构等;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为老年人家庭提供签约医疗服务。
顶层设计高瞻远瞩,为我们养老行业指明了方向。但是,具体到实际工作,我们如何开展呢?
医养结合对接暂难以实现
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个别养老院凭个人关系或许可以做到。医院里有那么多急诊病人需要绿色通道,谁还顾及到老人。再说了,医疗机构有自己的主管单位,不太可能很快实现专门为养老机构“特殊化”服务。
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这个也是在少数有实力的养老院里实现,投入很大,一般养老院无法做到(审批也是太难)。中小型养老院设置一个内部医疗机构,即没那么大医疗工作量,甚至也连医务人员的工资都开不出。养几个闲人,多此一举。
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老年病、康复、中医医院和临终关怀机构。开办这些,就不是传统意义的养老院了,也变成了专业机构。不在探讨范围之内。
现阶段医养结合要做什么
那么,“医养结合”现阶段就真的无“无解”了吗?
医疗资源是指提供医疗服务的生产要素的总称,通常包括人员、医疗费用、医疗机构、医疗床位、医疗设施和装备、知识技能和信息等。一看这个概念,养老院院长估计就头疼了,比养老院还复杂,即使弄了医务室的,也只能流于形式。
既然是养老院,一定“养”为主,提供医院不提供的服务。比如生活照护、精神心理疏导、文化体育活动等。老人真有病了,交给专业机构处理就好。有医务室的养老机构,也不敢强留老人吧,谁有底气说医务室比医院还强大?再说了,即使医院,现在也不是一个医生在战斗,也需要一个团队才能准确的诊断一个疾病,才能得到一个良好治疗。
我们养老机构医养结合需要做的,其实就是:能够正确评估老人身体状况,知道什么时候该送医院,不耽误老人病情。
养护结合是近期最佳模式
我反对医养结合概念,还有一个最朴素的情结:我们做养老的,凭什么把“医”放前面,我们从没想过把养老院变成医院。
谁能正确评估老人身体状况,护士妹妹,即可。
凡是经过正规学校培养的护士,除了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技能外,还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等。换句话说:护士上学阶段与培养医生并无二致,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相当。
养护结合:即养老和护理结合,其实养老和护理既有交叉又有不同,护士是做这个工作的最佳人选。在医院的病房里,首先观察到病人病情变化的,也是护士(而不是医生)。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