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危险因素也在不断增加,使得医院自身及周边社区的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重大事故时有发生,甚至演化成灾害。而医院的应急管理更多地侧重于医疗事故的防范和处理及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其它方面尤其是对医院自身公共事件则疏于研究、准备,管理薄弱,亟需加强。
医院里一般常见的突发性危险事件有:公共卫生事件、医疗事故、停电事件、停水事件、火灾、水灾、医用气体故障、食品安全事件、电梯意外故障、电话通讯故障、建筑物欠缺等。
根据国内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4年版)》的要求,医院需明确本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医院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医疗安全。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地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一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两个院区编制床位共4200张,开放床位3300张左右,可以说人员复杂、流动性大,建筑物密集、交通拥挤,管道、线路密集、易燃易爆物品多,所以灾难脆弱分析必不可少。我们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医院灾害脆弱性加以研究,了解与其相关的因素,以便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医院进行危机管理,提高医院的抗灾害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努力将灾害对医院运行的影响降到最低,以保证医疗救治功能的正常发挥,确保医疗安全。
医学灾害脆弱性是指在医学领域这个特定的系统、次系统或系统的成分暴露于灾害、压力或扰动下可能经历的伤害,即医院受到某种潜在灾害影响的可能性以及它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它描述的是某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这里所说的灾害是指某种潜在的或现有的外在力量、物理状态或生物化学因素所造成的大量人身伤害、疾病、死亡,所带来的财产、环境、经营的严重损失以及其他严重干扰医院功能正常发挥的后果;这种可能性可以是一系列动态的可能,如外在力量、物理状态或生物化学因子存在的可能,它们可以有引发事件的可能、事件形成灾害的可能、灾害演变成灾难的可能;其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医疗环境被严重破坏,医疗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医疗需求急剧增加;它与灾害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与医院的抗灾能力成反比;其构成涉及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我们对它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医院应急管理的指导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医院领导者和职工都应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全面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所谓无知是最大的灾害,就是这个道理。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医院管理的核心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不但要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和技术性服务,而且还要体现“以人为本”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重点,确保医疗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实现质量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确保医院内所有人员( 包括医院职工)的安全,也属于广义的医疗安全的范畴。而关键环节、重要部门、要害岗位的管理,是满足上述要求的重要因素。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事件实行分级管理。医院内设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全院各相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各司其责,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全院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成立相关部门参与的紧急事件处理工作小组,负责紧急应对,并作为紧急事件应急处置的指挥系统,明确职责,一旦发生,立即启动处理系统,实施统一组织指挥。事后形成调查报告。
医院应急管理的方法
建立和完善医院应急管理体系是保障医院中包括医院职工在内的所有人员就医、诊疗、工作、学习、生活和生存安全的重要举措。
建立应急管理委员会
该组织是医院应急管理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负责应急管理的全面工作:公共事件的预防; 准备并制定应急总体和专项预案; 应急救援系统的组建; 应急培训和演习; 现场清洁与净化; 医疗系统的恢复与善后处理。
预防、监测、预警和警报
预防: 对医院各系统和医疗过程的所有危险进行确认和备案,采取减少事故的措施和方法,例如,建筑物的改进;添置应急设备;制定操作规程并进行严格培训;定期维护和不定期检查等。
监测:建立探测系统,如气体泄漏、液体泄漏、火灾、爆炸等探测系统;改变管理模式,由“管用一体”变为“监用分开”;同时赋予监管者更大的权力,限期整改、停止使用和紧急叫停。
预警和警报,包括:预警级别的分析、评估和确定;预警发布的权限;预警和警报的形式。
准备并制定应急总体和专项预案
应急预案准备。成立预案编制组并确定目标和任务;进行风险分析、事件后果分析和风险评价;确定应急人员及其责任;评估应急资源;制定应急总体和专项预案草案;与外部应急预案的协调。
制定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包括: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医疗风险、事故防范和处理应急预案;重大传染病和疫情应急预案;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批量伤病员抢救应急预案;职业中毒及食物中毒应急预案;放射性及核事故应急预案;气象灾害应急预寨;防汛应急顶案;地质和地震灾害、建筑物安全应急预案;火灾和爆炸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急预案;停水、停电应急预案;恐怖袭击应急预案。当然,应急预案是动态的,应结合实际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
应急预案的检验和修订。
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习。
应急救援系统的组建
应急救援系统从功能上可分为4个机构上相互独立,工作中相互衔接、协调、联系的运作单元,呈现系统性运作状态。
应急指挥部:有相对固定的成员,主要成员为兼职,且应定期接受培训,一旦发生公共事件,迅速聚集,统一指挥应急救援工作;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现场指挥部:是现场指挥和管理机构。要求:机动性强;有明显标志;位于现场的缓冲区内,能保证所处位置易于发布指挥命令且不受事件的影响;现场指挥职位固定,但人员不固定。指挥者应富有救援经验,能有效控制现场,实施正确有效的应急对策;有必要的配置和装备。
支持保障部: 提供应急救援所需的人力和物资资源。组建应急救援队和专业救援组;组建专家组;组建救援物资储备库;组织协调应急救援资源;组建培训基地和进行专项演习。
信息管理部:在应急救援中提供及时高效准确的信息,争取时间。负责收集、存储、分析、开发利用如地理类、物资类、应急类和综合类等应急信息。要求具备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的管理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人员。
应急培训和演习
培训和演习是检验应急预案是否切合实际、提高应急救援技能、积累丰富经验的最有效的、唯一的方式和途径。
培训: 将应急培训纳入医院总体培训计划之中;培训应分级进行,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基本应急培训:针对医院所有的工作人员。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危险的辨别和报告等应急对策。专项应急培训针对医院应急救援队的成员,包括指挥者,目的是明确使命、职责、任务,与其他组织和成员的协作,事件现场的区域划分与警戒,暴露的防护,伤病员的搜寻、搬运,伤情分检,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有专、兼职的师资或上级部门专业的指导。对受训者进行考核。
演习:目的是测试应急管理系统的充分性和反应能力,强化个人技能,保证所有反应要素都能全面应对任何紧急事件。类型包括定向演习训练、功能演习训练和全范围演习训练等。
现场清洁与净化
包括对现场人员的清洁净化、场地的清洁净化和设备的清洁净化等。可能需要社会专业机构协助进行。
医疗系统的恢复与善后处理
主要涉及以下工作:恢复期间的管理;现场的警戒和安全;伤病员及受灾人员的救助;破坏与损失的评估,恢复所需人、财、物、技术、时间等的评估;事件调查,责任认定和处理;安全和应急系统的恢复;法律问题的解决;保险与索赔;公共关系的处理;医院形象的重建。
资料来源: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杨星林 何姝婧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30 17:04:5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30 17:02: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4-30 16:56:5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4-29 16:18:1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29 10:58:27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28 14:40:40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