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买卖小程序
按照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4月份,全国诊所的数量将近19.8万家。业内分析认为,这个数据仅仅恢复到2007年底的水平,中国诊所至少还有10万家的缺口。

当前,面对医疗服务市场激烈的竞争,各类医疗机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机遇和挑战并存,延长诊所与服务的生命线已成为21世纪面临的紧迫任务。
大部分人都认为,一个诊所要想长久发展,应该走品牌的道路。而品牌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商业化的市场营销、人文类的公益活动(比如社区义诊,捐款捐物,慰问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环卫工人等等。)
这些都没有错,并且值得高度肯定和赞扬。但其中有一个关键因素,却被很多企业忽略,那就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考虑问题,想问题。
1,公益营销不能想做就做
有一个诊所现今口碑已经很差,业务一直下滑,试问,他现在多做公益活动,还能挽回不良口碑吗?
业内表示,并不合适。因为这时诊所很明显处于生存困难的境地,如果连成本都拿不回来,那要拿什么去做公益活动?而且作为一个诊所,切实解决患者的病痛才是最实际和最原始的初衷,再开展公益营销,会让诊所失去存在意义。诊所应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需要公益营销,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公益营销。
曾经有一篇《河南首家“免费诊所”运营数月后悄然关门》文章报道,被誉为河南首家免费诊所的“国平义务诊所”悄然开张,几个月后又悄然关闭。这家诊所曾经非常红火,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中午还给来诊疗的患者、环卫工人、流浪乞讨者甚至附近医院陪病人的患者家属提供免费午餐。
诊所创办人周国平那句“只要诊所能运转一天,我就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一天”还言犹在耳,关闭了未免可惜。可现实中却是,那条繁华的街道,并没有因“国平义务诊所”的消失而改变多少,喧闹依旧。
诊所关停的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有两个:1,义诊的老专家们身体受不了。因为免费,高峰时达200多人,着实谁都受不了。2,诊所租用的场地房租太高。社会的现实就是不能因为你租房做公益事业就给予减免,相反还会随着时代发展给你涨价。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公益事业固然没错,值得鼓励和敬畏。可只有自身站稳了,才能真正帮助他人。正如网友所说,免费医疗不是慈善。也有人说道,“免费诊所”在没有足够资金支撑的前提下,不应该继续走免费为患者看病这条路,而应当转到平价服务,既让普通民众远离价格昂贵的医疗费,又让收取的费用能够维持正常运营,从而保障诊所能够持久开下去。
因为对于民众而言,虽然渴望有免费医疗,但是更在乎的是看病费用是否合理。只要收费合理,能看得起病,患者及其家属就能接受,也会认定这是公益性项目,不会因为收费就否定了其公益性的本质属性。
2,广告攀比是在透支诊所生命
攀比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逃脱不了的,也是任何企业多多少普遍存在的,开诊所也是。当别人的生意红红火火,如日中天,你却凄凄惨惨,门可罗雀,不免眼红和焦虑,生存都困难,还谈什么济世救人?
业内表示,这时一定要沉下心来,别一味攀比。用广告狂轰乱炸简直是提前透支诊所生命,益虽来得快,走得也快。因为市场需求也有新鲜期,泛滥炒作只会导致市场疲惫。再加上自己若没有两把刷子,那很可能会把自己往死路上逼。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反馈数据及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再结合别人的一些创意,整合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营销战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营销方式。毕竟,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优秀的诊所,只有时代的诊所。今天的诊所管理者,一定是赢在学习,胜在改变。
3,全员营销可延长5年生命线
这一点,对任何企业都非常重要,如果管理控制的好,诊所的生命至少会延长5年以上。
诊所应该培养全体员工的市场竞争意识,树立全员营销理念,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责任心,找准市场空缺和薄弱环节,准确定位,把塑造品牌和提升形象当成重要任务来抓。
医疗行业不同于一般的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要加强服务规范的监督,保障医疗质量,尽量避免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减少一切会对诊所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
另外,医疗服务有特殊性,患者会参与服务提供的过程,会根据消费过程的感受来评价医疗服务质量。如果他们认为你提供的服务比期望要差,就会感到不满意,所以服务过程中的态度就显得尤其重要。所有的员工,都应该以患者为中心,使患者满意度最大化,从而获得诊所的长远发展。
4,待遇留人,礼遇留心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指出:只讲“重视”,不讲“待遇”,不是真正的重视人才。
留住医生人才需要有看得见的待遇。无论是给予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薪酬,还是大幅提高生活补贴;无论是出资进修,还是推出购房优惠,都旨在解决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强化这些“硬激励”,才能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放开手脚,心甘情愿地为你干活。
不过,光靠优厚的待遇还不足以让优秀医生在一个新的地域扎根,虔诚的礼遇往往比物质报酬更能打动人心。刘备三顾茅庐换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就已经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礼遇人才就是增强医生们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要一视同仁看待本地人和外来人,同时建立并完善各层次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让他们做事有“劲头”、有“奔头”、有“甜头”。
作者:小灵 时间:2025-11-13 10:03:0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11-12 16:04:5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11-12 13:56:4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1-12 09:03:56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11-11 16:24:30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11-11 09:32:54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