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医改与健康中国概念被推出,社会办医热潮已经闹了近10年,不过,去年大家都遇到了重重的闷棍,好多私人、上市公司甚至大型国企办的医院,都在亏损、在寻求转让或者被兼并甚至破产关门或债台高筑。这固然与黑天鹅或灰犀牛驾到的大环境有一定相关性,但是趟过浑水的人,大家普遍反思的是,民营医疗投资太难了,要办成盈利的、提升上市业绩的就更是凤毛麟角。
作为具备深厚医学基础和背景,并在包括一流医院在内的多种公私立医疗机构工作多年的老司机,笔者最近几年大多数时间都被浸泡在民营医疗的圈子里,也做了大量的医疗投资与运营管理咨询(包括外资机构顾问的角色),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是感同身受。老板们办医疗,难,太难了!
但是从老板们的角度看,不仅是难,而是险。
是冒险,是风险,更是危险。
冒险在于不明白为什么投资,反正一哄而上,大多数行业都难以投资盈利,也许医疗会好一些;
说风险,是因为医疗投资一旦进入,长路漫漫,苦不堪言,弄不好就是停业、亏损、医闹、内讧;
说危险,是因为融资、债务、纠纷、陷阱,比比皆是,轻者是股东吵闹、行政背书,重者要么吃官司,要么遭遇黑社会甚至生命之虞。
一、民营医疗有多难
很明显,当今的办医者,可以分作几类:政府办公立医院,大型国企或国资办医院,私人或民营企业办医院。
前者是数十年来当然的医疗主体,在医疗市场上具备无可替代的垄断者角色,因此相对举办难度小,而且其扩张尽快受到政策限制,仍然呈现了极大的扩张欲望和态势。
而后二者,则大部分是医疗市场的新进入者,
较早的是大型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举办的集体所有制医院,如大学的校医院,航天工业系统的诸多医院等;
早期还有投资医疗行业的私人集团如莆田系、如广东东莞的东华医院等;
近几年则出现了以华润、中信、北大医疗、阳光保险等为代表的国有资本投资医疗;
另外则是民营医药企业或房地产等行业的企业新近介入医疗行业,如复星、泰康,甚至万达、恒大之类;
还有少数是外资举办的医疗项目或医院,如上海的和睦家、重庆的来福士、成都的鹏瑞利。
总体上看,后二者都处于艰难之中,早期的国企办医院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或改制兼并或破产;早期的社会办医要么赚了第一桶金而转向投入更大的循环中难以自拔,要么被市场淘汰或声誉太差推出市场,而新近尤其新医改后举办医疗者,几乎90%是处于投入阶段,要想盈利或看到前景,似乎也是遥遥无期。
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熬!
国企举办者除了有些焦虑前景之外,大多还可以靠雄厚资本支撑前行,而民营投资者,很多建成医院者,就在焦躁之中寻求出路,兼并重组转让,借贷欠薪坑病人,甚是无赖,而没有建成者,则反复看着那些已经建成的医院老板,心中忐忑,七上八下啊!
就笔者观察,民营医疗投资之难,表现主要是:
1、定位难清。
许多的民营医疗投资者包括一些国企办医者,举办医疗机构的目的是很模糊的,或者说是为着非医疗目的的。比如很多是抱着这样一种战略思维:企业转型、拓展产业链或改行投资利润更丰厚的领域或者为了占领市场空白;
多数的私人投资者,则是定位于医疗可以赚快钱、赚钱快,他们似乎都明白医院看病不讲价。但是,医院存在的唯一价值,是治病救人,他们往往把这个终极目标忽略了,定位混乱甚至是不会合理地战略定位,挂羊头卖狗肉必然导致的是事与愿违,所以他们最后不抱怨,谁该抱怨呢?
2、医生难找。
医生可能是医院存在的核心和关键,没有好医生,哪能称为好医院?但是这么多年来,天朝体制就是这样的,好医生天然呆在公立医疗体系的。要他们流动出来,现在虽然有了政策支持和实际操作空间,但是付出更高的代价和成本是必须的。高薪挖角带来的混乱则更加令人纠结,要么双方难达预期互不愉快,要么流动频繁团队难建,要么职责不清难有成效。
3、品牌难立。
民营医疗的社会形象不佳,是历史造成的,因为它的人才成本、经营成本天然就更高,所以谋求高收费甚至坑蒙拐骗就几乎成为必然,而许多民营医生过于明显的诱导需求与过度医疗行为,也招致许多就医者诟病,这就大大地破坏了民营医疗的声誉。老百姓不信任,自然医院就好不起来,何来品牌形象,何来做大做强?而没有品牌,又如何形成良性循环,引导医院进一步发展?所以,好些小型的民营医疗,都是抱持赚一把就走或赚一次是一次的心态在经营,哪里考虑过品牌问题和可持续性。
4、筹资难继。
医疗筹资是严重影响病人流向的,病人就诊报销比例高,自费比例低则对医疗价格不敏感,更愿意选择服务、环境、质量都更好的医院。理论上,民营医院更讲究经营效率,本是有机会可以参与的,但问题是,我国社保覆盖占绝对优势而筹资支付不够科学,特别对公立机构监管松弛甚至难以监管,导致资金维持难度大而费用流失严重,但是对民营医院监管却少受体制影响,往往存在任性监管或监管过度之嫌,加上就医者的天然怀疑和不理解,反而使民营医疗病人减少或不受信任。
5、政策难明。
医疗行业也许是最复杂的行业,面临的政策与监管却绝对是最多的,有些政策甚至严重不适当,不透明,比如医院开设专业或购置设备受到过多的条款管制,比如至今办医院需要怎样的具体流程和办理事项,估计没有一家卫生局是明白无误地告示清楚的;
而有些监管则属于可有可无的或者有害无益的,比如曾经对医师执业范围的过度约束。这在办医者中深有体会,有人甚至抱怨说办一家医院要跑无数路不说,光是盖章就可能是数百个,在这一点上,许多外资投资医疗就更是特别慎重和保守,唯有许多富豪因为当地良好的政商关系而不是很担心所谓监管,自认为游刃有余。
此外,政府官员的行政寻租行为也不可小觑,其实早期的许多民营医疗机构,都或多或少地有着相关官员利益勾连其中;而对于新办的医院,稍有成功或需要办事时,则可能有寻租之手忽隐忽现。
更有甚者,有时监管者就像群狼,如果医院某一方面犯规,则相关监管者都一窝蜂地出现,直到检查到你关门为止;有的民营医院遇到医疗纠纷,往往就是高额赔偿息事宁人,以免引起监管部门注意导致更多麻烦,而这两个方面,笔者都曾有亲自遇到的例子可以佐证。仔细想想,你会有多么头大无赖?
6、资本难回。
医疗设备设施都是重资产投入,人力资源占很大的运营成本,利润却不是想象的那么丰厚,所以资金占用很严重,却只能是长周期回收,这一点估计很多投资者都估计不足,想要滚动投入其实很难。
在资金不能及时回笼,经营效果又难以保证的时候,往往他们就会遭遇资金链断裂,或者因为很多投资者是跨界医疗行业的,或有不同的合伙人,其他人或其他领域的投资出现困难,则影响医疗领域,最后都导致医院持续投入难以为继,于是就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谋利思想,如此,进一步迫使医院经营陷入困境。
总而言之,民营医疗的困境不是一日之功。它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首当其冲的是公立医疗的强势和垄断地位,公立医院的医生流动出来困难重重,民营医疗信誉环境很差,社会监管头绪复杂而多变,都是原因。
唯一好的是,医疗市场足够大,而且老百姓的健康需求越来越高,他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会日益成长,而紧张的医患关系急迫地呼唤医疗改革和适宜的医疗服务,所以,民营医疗只能在迷茫中执着寻路前行。
二、民营办医的价值
是的,可以说民营办医遭遇到了迷茫期。你可以看看那些急于脱手转让民营医院的上市公司,你可以看看那些在投资建设医院路上蹒跚前行的老板们,当然你也可以看看那些动不动就呼喊着高端和国际化的土豪们,还有要布局产业链和全国、打通医疗和养老、互联网+人工智能甚至国际旅游医疗的大佬们。
这个行业的投资者,在这个新旧年份转换和经济金融动荡的冬季,都在默默反思,乐观与悲观都大有人在,如果加上老百姓普遍的对民营医疗的不信任和吐槽,估计大家最想问的是:民营医院值得投吗?方向何在?
由于旧有体制的长期沉淀,人们的就医观念、资源的过度集中和公立的垄断优势,在资本收缩、行业凋敝的经济周期之下,原本借助过剩资本一哄而起的医疗健康行业,难免不会迷茫。没有方向,看不到前景,浮躁的泡沫总会有那么一个艰难的消除过程。
但是,不能因此否定民营医疗的投资价值。
有两个现象可以证明:
其一,你可以发现,很多华人富豪都在办医疗。前辈级的比如王永庆,李嘉诚,李文政(印尼)等等:
王永庆的长庚医院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和模范效应,是华人世界办医院的典型案例,成都的华西医院最早就是引进了它的管理理念和技术;
李氏更是很早就涉及医疗投资,在香港有投资医疗机构,在国内汕头大学医学院也算是很有名气的;
印尼的李首富也是东南亚的翘楚,其力宝集团旗下有众多的医疗机构和项目,跨越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包括日本、泰国和国内,甚至是形成了连锁品牌输出,笔者就曾为其旗下在国内的公司担任顾问,而招商集团也与其合作在国内大举投资医疗项目。
近期的国内富豪们,则更是数不胜数,包括做饲料起家的刘永好、房地产大佬王健林、许家印,做试剂和药品的复星集团郭广昌,他们涉足医疗领域的投资也是惊心动魄的,虽然可以说他们还处在初期投入和长期摸索阶段。
其二,如果你认为这些都是大佬,他们有钱任性。
那么你观察一下身边,大街小巷,最多见的是私人诊所。至少,许多诊所可以比较好地生存,能够经营若干年而不倒,说明有其生存之道;而实际上,有许多诊所经营得风生水起,他们深受附近居民的喜爱和信任,有的甚至时常需要排队就诊,他们收费相对低廉,不仅取得了好的社会口碑,实际上还赚了不少钱;
而一些有较好市场形象的民营医院也并非都生存艰难,比如笔者10余年前就曾参观过的国内最早一批的三甲民营医院:东莞东华医院,它是借助打工潮逐渐从诊所发展起来的,至今也位列民营医院排行榜的前列。
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民营医疗有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和存在的价值。
毫无疑问,当前我们的公立医疗已经自成体系,这个社会无需更多私人医疗也可以较好地看病就医,但是,大家都不满意现有医疗的集中拥挤、缺乏人情味儿,加上医保筹资存在的问题,看病仿佛也越来越昂贵;
而且,如果都是公办医疗,你可以回想一下七十年代的医疗状况,质量和效率都是不可想象的;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就医和保健需求不断提高,如康复训练、养生养老、美容强身等,但是传统的公立医疗显然提供能力是有限的,更不要说对延申的健康需求的关照严重不足。
政府对民营医疗的定位是公有体系的补充,其实至少在当前可能是十分准确的。它一方面是一种鲶鱼,公立医疗体系向来官僚体系严重,管理水平低下甚至可以说无管理可言,缺乏竞争意识,他们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凭借垄断地位推动有利于自身的卫生政策。
放开民营医疗,可能对公立医疗体系带来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冲击,促进共同成长,改善效率;另一方面是填补市场的空白和带来必要的创新活力,把细致的医疗服务做到社区家庭,也满足那些难以在公立体系中获得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当然,不同政治背景之下,有理论认为医疗供应可以由政府提供,是另外的话题,可以商榷,估计争论会持续很久。)
对于大佬们或大资本而言,其实医疗行业还是一个吸纳资金、沉淀资本的好地方。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过剩的房地产产能和资本,急于寻找新的突破方向,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医疗行业?
因为,这个行业具有极大的市场容量和弹性,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是目的也是目标,所以很少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即使经济短期内不景气,但病总是要看的吧,而且越是困难时期,身体越是要好,所以这个行业常常被称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潜力巨大;同时,我们修建了那么多房地产,那么多社区聚集了那么多人群,然后呢?如何使房地产产生持续的价值、挖掘社区的消费功能,是房地产转型迫切需要思考的,而健康医疗就是一个好的突破口。实际上,很多大型社区,就是因为有了好的医院、学校而身价倍增。
另外,投资医院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医院一旦获得社会认可,则医院的收入可以持续增长,或者至少会收入非常稳定,基本不受经济周期影响,而且现金流良好,社会声誉越来越好,而且受社会尊崇度高,医院的资本蓄积会越来越多,这也是许多富人看中的沉淀资本的良好手段,笔者曾听过无数个富豪说,希望建个医院作为留给子女的稳定产业(当然有不少是纨绔子弟,所以留下也没球用)。
从中长期来看,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给健康行业带来许多大的挑战,比如养老养生的远程监控与老年人群的心理干预,比如优生与生殖助孕技术的创新,再比如肿瘤的靶向治疗与生物技术,许多新的服务形态和创新技术要应用在医疗领域,更是有健康领域将带来“财富第五波”的理论依据,有人包括马爸爸甚至都在预言,未来的世界首富会在产生健康领域。这些,都需要有智慧有眼光的创新型医疗投资者,比如时下的互联网医疗、医疗人工智能等等,除了BAT和一些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国企,缺乏民营投资估计也是很难有创新可言的。实际上,无论国内外,民营投资的新医疗技术行业已经热火朝天,虽然也面临一哄而上的呱噪和洗牌淘汰。
所以,民营医疗是有价值的。从世界范围观察,即使在发达的欧美或者东方传统的亚洲,民间投资医疗产业,在整个医疗行业中的比重都是很高的,基本在40%~80%,国际上对医疗投资者的划分也是包括了政府举办、民办非营利与民办营利性几类,一般政府举办者医疗机构的占比为20%~30%,民办非营利者40%~60%,民办营利者20%~30%,著名的拥有世界声誉的知名私人医疗机构,如美国的凯撒医疗、梅奥诊所,新加坡的百汇、来福士,泰国的曼谷医院集团,甚至中国台湾的长庚医疗集团和许多香港的私人医院,都是民间和社会资本投资的典型,也都是值得行业尊崇的典范。
反观国内的民营医疗机构,其实无论是举办者的长期性、品牌的百年传承与沉淀,还是医院的市场影响、社会声誉等等,相比于以上这些世界级品牌,可能都还是处于婴儿呱呱坠地时的那第一声啼哭阶段,那么迷茫和无助感自然可以理解。但是正如初生婴儿的旺盛生命力一样,当前这股一拥而上的投资热潮,确实值得全社会投以十分关注。
三、民营医疗怎么办
要说,媒体上也有很多足可以自豪的大品牌:华润、中信、北大医疗、复星集团、爱尔眼科,他们都从无到有,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医院床位数接近或超过万张,甚至媒体吹嘘民营医疗已经进入发展的2.0时代。不过,更多的民营医疗大数据或者硬指标,还是比较难看的:全国民营医院数量大致有1.7万家,占比超过了57%;但是床位数占比却不到20%,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占比不到16%,接诊服务量更是只有区区不足14%,出院病人数量占比15%(2017年数据)。与国际上医疗投资者构成比看,也许数量是足够了,但是医院的质量却存在着巨大落差,医疗人才、服务量、硬件配置,看起来的确相当地头重脚轻。
正是因为数量大而质量差,所以过去这几年医疗行业一直是投资兼并的最活跃领域,也见证了这些年医疗投资一哄而起的现实。但是遗憾的是,资本游戏追逐与投后经营惨淡的巨大反差,无疑给那些资本运作经理人或者胡吹海侃的伪内行带来了见光死的打击。过去一年中,许多投资医疗的资本家们纷纷想转让脱手,而即将落子项目的大佬投资者也把手停在了半空中——是不是再看看动向?
是的,迷茫期,不妨看看清楚,有备无患。但是遗憾的是,医疗行业水太深,无数的老板都想介入,却都带着一厢情愿;许多被既往成功经营光环笼罩的企业家,他们很多有自己的理想情怀或经营策略,却也许并不太适合医院这个所谓世界上最复杂的企业。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笔者又来冒充资深人士,且在此抛砖引玉一番吧。
(未完待续)
作者:掌门医家
来源:医管界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24 14:28:0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22 09:46:4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19 14:39:0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涂宏钢 时间:2025-06-13 13:07:3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6-13 11:27:1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涂宏钢 时间:2025-06-03 17:32:45 文章来源:原创